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
>爱卫创卫
>健康教育

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核心知识

发布时间:2024-03-22 18:43  来源:富源县创卫办  作者:富源县创卫办  浏览次数:457

(一)自测血糖正确方法(毛细血管血糖检测)

1.测试前的准备:

(1)检查试纸条和质控品贮存是否恰当。

(2)检查试纸条的有效期及条码(如需要》是否符合。

(3)清洁血糖仪并妥善保管。

(4)检查质控品有效期。

2.毛细血管血糖检测:

(1)用75%乙醇擦拭采血部位,待干后进行皮肤穿刺

(2)采血部位通常采用指尖、足跟两侧等末梢毛细血管采血,水肿或感染的部位不宜采用。在紧急时可在耳垂处采血。

(3)皮肤穿刺后,弃去第一滴血液,将第二滴血液置于试纸上指定区域。

(4)严格按照仪器制造商提供的操作说明书要求和操作规程进行检测。

(5)测定结果的记录包括被测试者姓名、测定日期、时间、结果、单位、检测者签名等。

(6)使用后的针头应置专用医疗废物锐器盒内,按医疗废物处理。

(二)监测时间点及频次安排原则

血糖监测的频次和时间要根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来决定。患者可以请医生帮助确定自己监测血糖的具体时间、频次,并使用血糖监测表记录每次测量的血糖值。
监测时间点主要包括起床(空腹血糖)、三餐餐前、餐后2小时、睡前(22:00前)、夜间(一般为凌晨2:00-3:00)。

监测频次建议由医生根据患者病情确定。如无医生建议,一般情况下患者可以把握以下原则:

1.血糖控制不佳或病情较重的,应每天监测4-7次,必要时增加次数,直至病情稳定;
2.血糖控制达标且稳定的,可以每周监测1-2天,每天监测4-7次;
3.使用胰岛素治疗初始阶段应每天监测5-8次,达到目标后可每天监测2-4次。

4.使用胰岛素治疗达到目标但空腹血糖仍高或疑有夜间低血糖的,应监测夜间血糖。

(三)2型糖尿病综合治疗策略

控制和治疗糖尿病,自我管理是最有效的办法,饮食、运动、药物治疗、监测、教育是自我管理的“五驾马车”。饮食方面,患者应当控制热量摄入、保持清淡饮食、远离高糖高脂、适量鱼肉蛋奶、确保营养均衡。运动方面,一般每天应当坚持3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运动,比如慢跑、快走、游泳等。

药物治疗方面,应当坚持服药,并定期去医院复查,根据医生指导调整药物,不能自己随意增减或更换药物。监测方面,应当定期监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教育方面,应当提高健康素养,正确认识疾病,保持舒畅情绪,掌握疾病控制和治疗的知识,不要误信某些保健品、偏方、“神药”的虚假宣传。2型糖尿病的治疗应根据病情等综合因素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个体化处理。生活方式干预是2型糖尿病的基础治疗措施,应贯穿于糖尿病治疗的始终。如果单纯生活方式干预不能使血糖
控制达标,应到正规医疗卫生机构开始药物治疗。

(四)抗阻运动

1.抗阻运动方式:常见的运动方式包括推、拉、拽、举、压的动作,可自由负重(如毛巾、矿泉水瓶等),或借助器材完成。
抗阻练习的动作举例:肩部推举、下拉,臂屈伸,俯卧撑,仰卧起坐/屈膝两头起,蹬腿和深蹲,平板支撑等。

2.运动强度:低中强度。自我感觉“较轻松”至“有些费力”,在每组练习的最后一次,肌肉仍无明显疲劳和不适感。

3.持续时间:每次针对胸部、肩部、背部、腹部、臀部和下肢等不同肌群,初期每个肌群运动1组,逐步提高到2~4组,每组动作可重复8~12次。

4.频率:每周进行2~3次抗阻练习,间隔48小时以上。

(五)低血糖预防

1.如果患者低血糖风险较高或发生低血糖的危害大(如独居老人、驾驶者等)则尽量选择不增加低血糖风险的药物。

2.应警惕酒精可能诱发的低血糖,尤其是服用磺脲类药物或注射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的患者应避免空腹饮酒并严格监测血糖。

3.运动前后要加强血糖监测,运动量大或激烈运动时应建议患者临时调整饮食及药物治疗方案,以免发生低血糖。运动中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

4.患有慢性肾脏病或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易出现低血糖,应加强血糖监测,如有低血糖,应立即处理。

5.在调整降糖治疗方案时,应加强自我血糖监测及低血糖知识的宣教,尤其是对发生低血糖风险、危害大的患者。
(六)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包括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急性并发症主要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等。慢性并发症主要包括眼底病变、肾脏病变、周围血管病变、周围神经病变、冠心病、脑卒中等。


春季灭鼠防鼠知识宣传春季灭鼠防鼠知识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