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源县其他文件库

现行有效58部

富源县人民政府其他文件

下载文字版 下载图片版

富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富源县“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的通知

富政办发〔2017〕160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直各办、局:

经县人民政府同意,现将《富源县“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富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3月20日

(此件公开发布)




富源县“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

 

信息化作为当今世界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依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要求,结合《富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作为指导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我县信息化发展的行动纲领。

本规划结合富源信息化发展实际,围绕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技术应用、信息产业发展,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富源信息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为全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一、富源县“十二五”信息化发展回顾

(一)富源县“十二五”信息化发展取得的成效

“十二五”以来,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全县信息化建设紧紧围绕全县中心工作,始终坚持信息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努力奋进,积极作为,全县信息化建设和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对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凸现。

1.信息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信息网络体系初步形成。

以电信、移动、联通、广电为骨干,光纤网络和通讯信号已覆盖全县所有乡(镇)、街道。截至2015年底,全县建有各类移动通讯基站589座,实现所有行政村3G信号全覆盖,100户以上自然村已实现2G通信全覆盖。全县共建设传输光缆线路3117公里,网络覆盖全县12个乡(镇)、街道,连通55个村委会(占35%),479个自然村(占31%);已实现县城4G网络全覆盖。截至2015年底,全县固定电话交换设备总容量达到3.2万门,固定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39.7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48.5/百人。宽带在网用户3.6万户。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电脑数77台。广播电视网已通达全县所有乡镇,有线电视用户36098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32897户),有线电视覆盖率达16.8%,广播人口覆盖率78%,电视人口覆盖率92%。有效满足了各类用户对数据通信的不同需要,基本形成覆盖全县的信息网络体系。

2.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社会服务效率大幅提高。

信息技术在工业、农业、教育、医疗、社保、科技等多个部门得到广泛应用。

在工业方面。工业系统以煤炭行业为重点,建设了煤炭转运监控系统。全县共有146矿159井煤炭建立了瓦斯监控网络,利用瓦斯监控系统进行多级联控,及时发现瓦斯超标工作面,及时安排人员处理,有效降低事故发生概率。

在农业农村方面。通过建设实施“数字乡村”、“136农村移动信息富民工程”、“曲靖珠江源农网”等信息化项目,为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构建了良好平台,整合了涉农信息资源,促进了农产品的销售,初步建成“三农”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在教育卫生领域。通过“三通两平台”建设,努力开展信息技术与教育资源的整合。县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中的宽带网络校校通已全面建设完成,全县195所完小以上学校(含幼儿园)全部接通光纤宽带网络,其中幼儿园7校(10M)、小学167校(10M)、初中15校(30M)、高中4校(30M)、完全中学2校(30M);同时建成覆盖县教育局、各乡(镇)、街道中心学校、县直学校共23个单位的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建成多媒体远程教学电子白板教室839间,有8所学校的普通教室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师使用数字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的课时占全部课时比例达30%。医疗卫生领域实现了医院信息管理、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管理;120急救系统与110接警系统实现并网运行。医疗一卡通工程已上线运行。

在社会保障信息化方面。建成了覆盖全县范围的社会保障网络,社保基金中心与全县105家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以及各社保经办机构、财政部门实现联网,实时交换数据。“五险合一”社会保险管理系统已投入运行。税务部门在税收管理、税收会统、税务稽查、发票管理、与银行进行数据交换等方面实现了信息网络化管理。金融系统实现银行卡跨行联网通用,实现了电子汇兑计算机联网和票据清算自动化;建成了县、乡两级人口计生信息网络。

在社会治安管理方面。公安系统的“金盾工程”建设发展迅速,公安网络覆盖全县各乡(镇)、街道,连接基层派出所,实现全国联通,协同警务。全县各警种依靠业务应用系统,以信息化高效手段打击犯罪。通过县城报警监控一、二期建设,实现对县城主要街道、重点单位、城中村、车站等视频实时监控,为县城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和社会治安管理提供有力支撑,有效提升整个县城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在灾害防范和预警方面。全县已建成山洪灾害防御预警测报系统并投入使用,覆盖全县12个乡(镇)、街道,161个村委会(社区)、198个自然村的20万人。

3.企业信息化步伐加快,“两化”融合发展取得成效。

“十二五”以来,我县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取得初步成效。重点骨干企业围绕研发设计信息化、生产过程智能化、管理经营网络化等应用,采用信息技术对传统工艺流程、生产和经营模式进行改造,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增强了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云南曲靖德鑫煤业股份有限公司投入1660万元建设DCS控制系统(分散式控制系统),投入138万建设视频监控及电话系统;云南东恒经贸集团公司使用“惠顺”、“清软”、“用友”等管理和财务软件管理生产,在百草地猪场建设视频监控系统,设立网店销售产品,积极开展电子商务。全县完成县域内规模以上企业“两化”融合情况调查并汇总上报,推荐云南曲靖德鑫煤业股份有限公司、云南东恒经贸集团有限公司、富源县聚农绿色食品开发有限公司为我县2014年信息化及两化融合项目企业上报。通过示范带动、以点带面的方式,推动全县“两化融合”发展。

4.电子政务建设成效明显,效能政府建设全面推进。

“十二五”以来,我县电子政务统一平台建成并投入使用,实现了省、市、县三级电子政务骨干网络的互联互通。县电子政务公文交换网络和平台运转正常,全县公文交换脱离纸质文件,部分单位还依托公文交换平台设置了内部公文流转局域网,实现了单位内部办公、文件处理无纸化。深化政府信息公开,扩大政府信息公开范围,完善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目录,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咨询服务工作。2015年,全县政务公众信息网发布各类信息2993条;依托省政府信息公开网站,县级各部门子网站发布信息公开事项2491条,在线解答提问94条。电子政务视频会议系统作为分会场和主会场,共召开各类会议600余场。

5.规章制度体系日趋完备,信息化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强化富源县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职责,落实信息化领导、协调、工作机构。健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协商解决全县信息化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按照《关于富源县政务信息化实施意见》、《富源县电子政务总体建设方案》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电子政务各项规章制度,围绕实际需求,推动电子政务资源共建共享。随着法规规章的不断健全,信息化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6.安全保障措施不断强化,网络信息安全得到加强。

定期开展政府部门网站、重要业务系统、重点领域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检查。定期组织网络信息安全培训,聘请省内外知名网络安全专家授课。制定了《富源县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预案》,应急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安全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依托通信企业、县公安局网安支队,初步形成一支网络安全应急技术支撑队伍,及时有效监控影响全县稳定和形象的有害信息。

7.加强无线电监测设施建设,突发事件应急得到保障。

在县工信局设立无线电管理科,配置专门工作人员,通过无线电监测小站实现对县城及周边地区监测覆盖。在保持政治稳定、保障社会安全、维护经济秩序、确保政府重大活动通信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切实抓好突发事件的应急保障工作。在我县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等抢险过程中,做到抢险救援通信不中断、不阻塞,确保救援指挥部指令的快速传达和各类信息的有效传递;加强监管,维护良好电波秩序。工信、公安、工商等多个部门建立联动执法机制,重点加强对公安、航空、防汛、防火等业务频段的监控检查力度。

(二)富源县“十二五”信息化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十二五”时期,富源县信息化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也存在着思想观念落后、基础条件薄弱、管理应用水平低、投入不足、信息化人才短缺等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思想观念陈旧,推动力度及措施乏力。

当前,信息化已成为世界发展的大潮流和大趋势。但有的部门和乡(镇)对信息化发展趋势缺乏必要的了解,对推进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未建立或指定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信息化工作;有的部门没有认识到信息化对管理、生产带来巨大变革和深远影响,仍习惯于看纸质报告、手工签批。特别是一些基层单位对加快信息化发展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工作措施乏力,一定程度影响了全县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的发展。

2.资金投入不足,设施建设资金缺口较大。

受经济下行的影响,信息化建设投入引导资金有限,信息化资金投入缺口较大。而信息化专项资金主要投入部门电子政务建设,对社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行业信息化建设投入较少。目前,还存在对网络缆线、通信基站以及其他通信设施建设支持理解不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县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

3.信息资源分割,整合共享机制有待健全。

受管理体制及条块分割的制约和影响,跨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缺乏体制机制的支持,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大量存在。有的部门信息应用系统数据格式不同,缺乏数据接口,难以实现互联互通。尤其是县级各部门、各单位在信息化应用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但由于缺乏信息共享方面的政策法规,受条块分割体制的影响,政务数据难以实现共享。信息孤岛不仅带来市场监管、社会管理方面的漏洞,也给企业和居民使用信息资源带来诸多不便。

4.使用范围有限,管理体制机制尚未理顺。

目前,我县大部分企业信息化程度仅限于财务管理、文字处理,面向工业化的信息技术服务能力薄弱,企业对于互联网的使用仅局限在信息查询和企业形象的宣传与推广,能够利用互联网开展经营活动,进行网上交易的很少。农村信息化相对滞后,各类信息在农民中的普及率和利用率不高。三网融合进展参差不齐,除了技术和市场的因素外,监管职能交叉,责任主体不明,三网融合推进步伐缓慢。

5.人才资源缺乏,信息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面对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我县信息专业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的总量和结构都不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机关公务员队伍中,熟悉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工作人员不够,真正懂得将信息化与本单位业务结合的公务员更少。县属重点骨干企业也面临高层次信息化人才短缺的问题,尤其能将信息化与企业发展战略结合起来的管理人员更为缺乏。

6.安全意识薄弱,信息系统整体防护能力低。

安全意识不强,有的部门和事业单位对信息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信息安全工作处于被动的状态,没有形成“主动采取措施、积极应对”的意识;有的单位和企业信息安全设施部署不足,管理制度和运行体制不够完善,信息安全应急处置准备不足,安全隐患和薄弱环节问题突出,信息系统整体防护水平不高,防护能力不强。

7.政策支撑不足,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信息管理组织机构不合理,行业管理不到位,缺少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优质、高效的社会服务机构。“两化融合”试点引导扶持资金,相比工业其他专项资金,所占比例较小。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依托通信运营商自身投入,社会各行业、各领域信息化主要依靠部门自筹、企业投入等方式完成,信息化发展环境和政策支撑有待进一步优化和完善。

二、富源县“十三五”信息化发展环境分析

从外部环境看。当前,围绕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全球再次掀起加快信息化发展的浪潮,主要国家纷纷加快推进信息技术研发和应用,综合信息网络向宽带、融合、泛在方向演进,信息技术、产品、内容、网络和平台等加速融合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催生,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快速扩散,对国际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产生了深刻影响。

从国内发展趋势看。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新四化”把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并列,突出强调了信息化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为推进我国信息化进程,2013年,国家工信部出台了《工信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信息安全方面的一系列高屋建瓴的指示不仅会影响信息化建设的侧重点,更有可能重塑中国信息产业的总体发展格局,为民族信息产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空间,为我国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明确了目标和方向。

尤其是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应用、智能控制技术为核心的“新IT”浪潮兴起,在“十三五”期间将重塑传统的信息化应用模式,推动业务创新和信息化应用持续走向深入。

——推动传统信息系统进入移动应用时代。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促进新的业态和新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纸媒、零售、电信、金融等行业先后受到冲击。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兴起,信息系统也将快速进入到移动互联时代,实现业务创新和移动互联网转型成为未来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任务。

——使数据与云计算的融合走入寻常百姓家。目前,大数据技术只是少数几家互联网公司的专利,其复杂的技术和高昂的成本使普通的组织无法融入。“十三五”期间,随着大数据技术与云计算的融合,将会出现大量面向行业应用的大数据云平台,政府和企业将获得更多信息资源和数据服务,提升自身信息利用和决策能力,并融入寻常百姓生活和工作之中。

——物联网及智能管控技术得到更深入的应用。多年来,物联网及智能管控技术在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系统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教育信息化、智能工厂等方面出现了大量的创新服务。未来几年,基于传感技术的“物物互联”和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人人互联”以及它们的集成应用,将使社区、交通、医疗、教育、消费、物流等服务平台走向更高水平,其发展前景不可限量。

——对信息化管理和建设方式提出新要求。当前,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孤岛”、“烟囱”等问题,表面上是技术问题,实质上是管理问题。通过建立以企业架构为主的管理模式,可以建立全新的信息化建设模式,指导组织制定科学、合理的信息化规划,有效地指导系统集成和整合,规避和减少信息化项目风险,提升总体IT治理水平。在“十三五”的时期,将会有更多的组织引入企业架构体系,构建以企业架构为核心的信息化规划--投资--建设--运行全周期管控体系。

——数据应用成为未来信息化建设的核心。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政府和企业积累了大量的业务数据。随着大数据等技术的成熟,信息化建设的重心将逐步从信息技术(IT)向数据技术(DT)转化,从以流程为中心向以数据中心转化,建设重心将是对组织内外部的数据进行深入、多维、实时的挖掘和分析,以满足决策层的需求,推动信息化向更高层面进化。

总之,“十三五”期间,信息化应用和建设将出现诸多新的特点,这些新特点将成为未来几年的“新常态”。信息化应用将进入发展阶段转型的关键期,信息化建设的技术、理念、理论、模式,以及评价标准等都已发生或将发生重大变化,需要用全新的理念和方法去筹划。面对“新常态”,“十三五”时期的信息化应用不能再沿用原有的发展模式,必须突破发展惯性和路径依赖,不断探索发展的新动力,不断创新发展的新模式,推动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

从富源县发展情况看。我县既面临资源型产业日渐衰落,经济增长日趋缓慢,增长后劲不足;信息产业规模小、带动性不强,研发投入少,产业转移承接能力和吸引力弱的问题,又面临信息化发展基础薄弱,信息产业发展滞后,城镇化水平低,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的问题。加快信息化发展,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将极大地促进全县工业转型升级,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时,通过信息化与城镇化同步发展,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突破城乡地理界限,填平城镇与农村之间的数字鸿沟,促进城乡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互动。尤其是城镇信息化过程需要大量的软件产品、硬件设备、咨询监理、技术支持、信息服务等,将为我县增加新的就业机会,缓解当前的就业问题。更为重要的是,经过“十二五”时期的努力,全县各级干部、群众信息化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信息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在工业、农业、教育、卫生,以及公安、消防、社区、灾害防治等领域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信息化对城乡居民日常生活、工作的影响越来越深,电话、电视、微信、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新形势、新阶段的发展要求和变化,为我县“十三五”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富源县“十三五”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我国信息化快速推进的历史机遇,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互联网+”行动为统领,以网络设施建设为基础,以信息资源综合利用为核心,以信息产业发展为重点,以电子政务建设为先导,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坚持“两化”深度融合,推动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中的广泛覆盖和深度集成应用,支撑现代农业发展,带动工业转型升级,加快服务业现代化进程,提高社会事业信息化水平,加快建设惠及全民的信息服务体系,推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提高,促进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坚持统一规划,强化综合协调,完善信息化管理体制和协同推进机制。坚持顶层设计、集约建设,避免重复建设,促进协调发展。

整合资源,共建共享。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把存量整合与增量投入有机结合,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效益。建立和完善应用与共享机制,统一标准,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企业主体,市场导向。坚持企业的主体地位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在竞争性领域以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市场化为主,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坚持以政府为主,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增强信息化发展的内生动力。

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以社会需求、服务城乡居民为落脚点,围绕社会公众急需、受益面广、信息密集的项目优先实施,先易后难、先急后缓,重点突破、分步实施,不断深化应用,确保取得实效。

完善机制,创新驱动。健全法规标准,加强绩效评估,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信息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良好环境,鼓励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加快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商业化和推广应用。

防管结合,确保安全。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突出能力建设,强化信息资源和个人信息保护,形成有效的保障体系,确保网络与信息安全。

(三)总体要求

结合信息化发展新形势和新要求,在“十三五”时期,更加注重加强统筹规划,根据实际需求以及技术和产业基础,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信息化发展。更加注重加强信息资源的整合协同,突出行业和区域特色,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避免重复建设。更加注重网络安全,把网络安全与信息化作为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的重大战略问题,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更加注重网上舆论,客观认识社交网络的互动性,密切关注网上舆论,让每个网民成为了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使网民的声音成为真正反映社会舆论的声音。更加注重产业互联网发展,鼓励和支持消费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和工业物联网、能源互联网、金融互联网、车联网等发展,发挥和利用好新业态的巨大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更加注重智慧城市建设,真正让智慧城市的建设给城乡居民提供更舒适、便捷和流畅的生活空间。更加注重新一代信息技术,使云计算成为信息化应用的主流模式,充分开发和利用数据资源,发挥大数据的分析价值和利用价值,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十三五”时期的推广应用。

(四)目标任务

充分利用“十三五”时期我省加快互联网建设的机遇和条件,加快全县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步伐,力争到2020年实现以下目标:

1.信息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快。全县信息产业总收入达到4亿元,年均增长8.5%。其中:电信业收入2.7亿元,年均增长8%;电子信息产品销售收入1.2亿元,年均增长9%。

2.初步实现信息化网络全覆盖。加强信息化硬件设施建设,全县固定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7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44.2万部,电话普及率达到54/百人。城镇居民拥有电脑数达到87/百户,全县宽带用户达到4万户,城镇家庭上网率达到87%,农村家庭上网率达到20%。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达到3.8万户,其中高清互动电视用户达到1万户以上。实现全县现代信息化网络的完全覆盖。

3.“智慧富源”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启动“智慧富源”建设,利用省、市基础数据库,建设富源县空间地理信息等基础应用系统,构建全天候的治安视频监控网络;建设完善城市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系统,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应急处理能力;建设城镇一卡通系统,为城乡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化服务。

4.“两化融合”取得新的进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研发设计信息化、生产制造自动化、经营管理精细化和市场营销网络化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全县规模以上企业50%实现管理信息化,40%实现产品设计研发信息化,40%的骨干企业开展电子商务,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率达到50%以上。5年内培育2家省级和实施2个省级“两化融合”示范项目。

5.电子政务总体水平明显提升。建成较为完善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门户网站成为政务信息公开和为社会公众服务的重要渠道,全县实现60%以上的行政许可在线办理,60%以上部门实现无纸化办公。加快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构建信息化基础资源综合服务平台。

6.社会信息化应用水平进一步提高。信息消费市场不断规范和壮大,市民信息化素质普遍提高,全县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规范化建档率分别达到50%和30%以上,60%以上的县级医院使用符合标准规范的电子病历。教育信息化标准达标率100%,基础教育资源上网率超过80%。全县城乡一体化医保信息系统初步建成,实现社会保障服务“一卡通”;公用事业服务实现电子支付“一卡通”。城乡社区和大部分农村能够便利地获得上网服务。

7.农村信息化建设全面实施。全面实现“网络到镇、信息进村、应用入户”,农村有线电视网络覆盖率达50%以上。进一步完善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农情监测、农产品品质检测、农产品市场预警监测、生产管理和经营决策中的应用。

8.云计算等通信技术得到初步运用。以云计算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为依托,开展基于互联网的各种应用,加快物联网、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的发展,促进现代服务业健康持续发展。

9.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防护和应急管理能力持续提高,网络信息内容管理体系、信息安全协调机制更加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基础性工作全面推进,初步建成安全可控的信息安全体系。

四、富源县“十三五”信息化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

(一)积极主动参与“互联网+”行动

1深化对“互联网+”行动的认识首先,“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使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其次,“互联网+”行动计划将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的融合创新,发展壮大新兴业态,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环境,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增强新的经济发展动力,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再次,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将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尤其是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互联网与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具有广阔前景和无限潜力,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正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着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影响。

2正确把握“互联网+”行动的基本要求。随着互联网技术、产业、应用以及跨界融合发展,已具备加快推进“互联网+”发展的基础。主动参与“互联网+”行动,要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充分发挥现有互联网的规模优势和应用优势,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各行业创新能力,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坚持市场需求导向,突出企业的主体作用,大力拓展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的广度和深度。着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释放发展潜力和活力;着力做优存量,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着力做大增量,培育新兴业态,打造新的增长点;着力创新政府服务模式,夯实网络发展基础,营造安全网络环境,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3全面理解“互联网+”行动的重点。遵循互联网特点和融合发展的要求,推进“互联网+”行动要把握好主攻方向和重点,努力在“互联网+”政务服务、“互联网+”创业创新、“互联网+”协同制造、“互联网+”现代农业、“互联网+”智慧能源、“互联网+”普惠金融、“互联网+”益民服务、“互联网+”高效物流、“互联网+”电子商务、“互联网+”便捷交通、“互联网+”绿色生态、“互联网+”人工智能等12个重点领域下功夫,促进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相衔接、相融合,不断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二)促进工业领域信息化深度应用

围绕促进工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全方位、多层次推动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覆盖渗透、应用集成和融合创新。

1.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全面普及。深化信息技术在煤炭、电力、煤化工、机械制造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各环节的应用,大力推广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促进研发流程变革和模式转型,实现多专业、跨企业研发协同创新。加快生产装备数字化和生产过程智能化,推广原材料工业集约化、装备制造业智能化、消费品工业精准化生产方式。全面普及企业资源计划、供应链、客户关系等管理信息系统,加快推动经营管理现代化进程。

2.深化信息技术在煤炭行业的应用。加强信息技术在煤炭生产、安全、流通、管理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提高煤炭生产过程自动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煤炭矿井安全监测监控管理系统,完善危险源监测监控数据传输网络建设,加强矿井危险源的实时监控,安全生产调度指挥和应急救援。加强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网络平台建设,完善县、乡(镇)煤矿视频监控系统。推进办公自动化在煤炭企业的广泛应用,提升企业精细化管理水平。

3.推动综合集成应用和业务协同创新。促进研发、生产、经营管理各环节信息集成和业务协同,推动企业从单项业务应用向多业务综合集成转变。以集成应用支撑业务流程优化,促进组织结构合理化、运营一体化和决策科学化。推动信息化应用从单一企业向全产业链协同创新转变。

工业信息化推进重点:

——推动建立协同研发体系。深化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应用,加快工艺设计数字化,推进工艺知识管理和智能专家系统建设,提升工艺仿真和优化能力。加强产学研资源整合,以多专业协同和跨企业协作为重点,建设协同共享的研发设计体系。

——加强企业信息技术改造。加强对煤炭、煤化工等传统产业嵌入式系统和先进过程控制系统的研发和应用。以企业关键工序自动化生产线升级为突破口,推广自动化仪表和数字化检测设施,加强过程信息采集、管理和分析优化系统建设,提高生产过程可控性和管理精细度,提升产品质量,降低能耗物耗和污染排放。

——开展集成系统应用创新示范。开展企业综合集成应用示范,以主要行业大型企业为重点,推动企业加强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流通等业务环节的集成创新。开展产业链协同创新应用示范,完善行业骨干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和现代物流管理体系,推动跨企业资源整合,建立健全行业龙头牵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共享的协作机制

4.加快制造业服务化进程。推动制造企业完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售后服务、回收处理的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集成和跟踪服务,面向客户提供个性化产品设计和整体解决方案,加强备品备件管理、在线实时监测、远程故障诊断、工控系统安全监控、网上支付结算等增值服务。

制造业信息化推进重点:

——围绕制造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全球化、服务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需求,着力突破一批引领性、创新性的制造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着力打造数字企业、服务型制造企业和产业服务平台。

——推广制造服务技术与系统,加速制造业企业向产业价值链高端迈进。进一步完善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培训体系、咨询服务体系、标准体系,形成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长效机制。

5.推广节能减排信息技术。推动煤焦、煤化、冶金、电力、建材等重点行业节能减排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深入应用,加大主要耗能、耗材设备和工艺流程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改造。建立健全符合行业发展和区域生产力布局特点的主要污染物排放监测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完善污染治理监督管理体系。

(三)加快推进服务业信息化

适应服务业发展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深化信息技术在服务业的应用,积极培育新型服务业态,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

1.引导电子商务健康发展。鼓励工业和商贸流通领域骨干企业开展网络采购和销售,加强供应链协同运作。推动中小微企业普及电子商务应用。完善安全、信用、金融、物流和标准等支撑体系,构建与电子商务发展相配套的服务体系。组织开展电子商务示范创建工作,营造有利于促进电子商务健康发展的政策环境,探索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监管模式,加快建立规范有序的电子商务市场秩序。

2.提升物流信息化水。促进信息技术应用与现代物流发展的融合创新,提高物流基础设施的信息化水平,鼓励发展新型物流业态和服务模式。加强跨行业的物流信息共享,建立完善行业性、区域性的公共物流信息服务体系。推动电子商务和物流信息化集成发展。

3.提高服务业重点领域信息化水平。加快推动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信息共享,提高金融宏观调控和综合监管能力;运用信息技术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促进消费金融发展;围绕增强普遍服务能力,提高面向中小微企业和农业农村的金融信息化服务水平。推动旅游、人力资源开发、餐饮、休闲娱乐和社区服务等服务行业采用信息技术创新服务品种和方式,完善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力。

电子商务推进重点:

——推进电子商务协同应用。通过加强电子商务协同应用,在煤炭选洗、煤化工、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等重点领域,提高龙头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水平,推进企业间网上协同研发、设计和制造,增强产业链商务协同能力。

——推动中小企业普及电子商务。支持和鼓励中小企业应用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围绕“大河乌猪”、“七彩天香核桃乳”、“则黑酒”等地方特色品牌,积极开展网上购销活动。引导中小企业积极融入龙头企业的电子商务购销体系。

——开展移动电子商务试点示范继续开展试点示范,推动移动电子商务应用从生活服务、公共服务领域向工农业生产和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延伸,提高移动电子商务关键技术的创新能力,完善产业链。

(四)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

完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为全县4000余户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支持与服务,推动中小企业在核心业务环节的信息技术应用。

1.深化中小企业信息技术应用。加强适应不同行业中小企业特点和需求的研发工具、过程控制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提高网络环境下中小企业的协作配套能力,支持中小企业参与以行业骨干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链协作。

2.继续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发展和完善面向产业集群和中小企业集聚区的信息化服务平台,加快发展面向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方案设计、监理实施、运行维护等第三方服务,不断完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

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重点:

——引导中小企业加强研发设计、生产经营、市场营销等系统数据的互联共享,促进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建设面向区域、行业和企业的信息化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生产过程、经营管理、市场开拓、人才培养、筹集资金等提供支撑。

——加强产学研用协同合作,建立并完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资源共享机制,引导建设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联盟。开展中小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总结经验,加快行业推广。

(五)协力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

把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放在“美丽乡村”建设的突出位置,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善农民生活、统筹城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快信息强农惠农。

1.完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资源整合、多方共建的原则,加快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和信息员队伍建设,巩固和完善农产品信息系统、农业信息系统、农业科技信息系统,形成以村为节点、乡(镇)为基础、县为枢纽,连接省、市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2.加强涉农信息资源整合。科学整合政府各部门涉农信息资源,发展专业性信息资源服务平台,深化农业科技、气象、水文、病虫害防治等数据资源共享,丰富农村信息服务内容。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各环节的应用,引导农业生产经营向精准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信息兴农推进重点:

——涉农信息资源整合集成。鼓励建设农业农村综合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重点建立粮食、畜禽、蔬菜、水果等专业性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支撑重点农业产品产业链管理和科技服务信息化。

——推进电子商务助农。大力发展魔芋、蓝莓、大河乌猪、核桃等农产品电子商务,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推动产销对接,支持订单农业发展。鼓励发展跨地域、专业化的农产品网站,形成以批发市场、物流中心和商品集散地为依托的农业电子商务服务体系。

——加强现代农业信息科技。推进魔芋系列产品、大河乌猪、核桃乳等重点农产品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各环节可追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提供农产品物流信息查询、集成配送、货物跟踪等物流信息服务。建立粮食等特色产品主产区的气象监测预报、重大自然灾害预警防范、动植物疫情监测检验检测等信息系统,形成全面覆盖的农业减灾防灾预警平台。

(六)全面深化电子政务应用

围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化电子政务应用,完善和扩展电子政务应用平台,提升电子政务推广应用水平,推进政府组织结构优化,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1.推进信息技术与政务工作深度融合。加大县级各部门电子政务推广应用力度,进一步提高县直各部门网上公文交换系统应用水平,加快县级政务服务中心信息平台建设。适应新时期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要求,优先支持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住房等信息业务系统建设。深化财政、税收、工商、质检、工业经济运行等业务信息系统应用,提高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能力。继续加强审计监管、国土资源、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等信息系统建设,支撑提高政府依法履职能力。鼓励电子政务应用向云计算模式迁移,全面提升电子政务服务能力。

2.构建县级经济运行监测评价体系。依托省、市经济运行分析系统,加强县级各部门有关经济社会发展数据的交换、整理、监测和分析,重点分析经济总量、一二三产业结构、工农业增长、投资、国内外贸易、财政金融、社会消费、人口就业、资源环境等情况,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适时动态状况,为县委、县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3.提升基层电子政务服务能力。利用已有电子政务基础设施,支持开展电子政务集约建设和应用服务,注重推动电子政务服务向街道、社区和农村延伸。加强社区信息化建设,为技能培训、就业、社会保障、就医、计划生育、家政、出行等提供综合信息服务,为残疾人、老年人、低保家庭提供专项信息服务。

4.提高社会管理信息化水平。建立人口信息共享机制,支撑实施实有人口动态管理。建立全面覆盖、动态跟踪、信息共享、功能齐全的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服务全局的社会管理信息化体系。运用信息化手段改进信访工作方式,建设公众诉求信息管理平台,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体系。

5.健全公安综合性应用平台。全力开展公安“金盾工程”建设,以信息全警共享、警务工作全国协同为目标,服务实战,建立全县公安综合性应用平台。完善公安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努力实现对全县人口(包括流动人口)、机动车辆、交通事故的适时管理。加强110、119电脑报警综合管理和区域防盗报警管理。健全和完善包括犯罪人员、刑事案件资料、指纹信息、痕迹物证、在逃人员等的刑侦综合管理系统。加强全县民警信息化应用培训,提高民警信息化应用技能。积极推进“天网”工程建设,实现对乡镇社会治安监控的延伸。

电子政务信息化重点:

——完善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以互联互通为重点,基于省、市电子政务网络传输骨干网,建设电子政务内网、外网,继续完善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到2020年,基本形成覆盖全县、连接省市的统一电子政务网络,具备承载各级政务部门业务应用的能力。

——推进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围绕社会信用、综合治理、社会保障、食品药品监管、电子监察、应急管理和地理信息等业务需求,积极推进跨部门、跨地区、跨层级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七)稳步提高社会事业信息化水平

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不断提高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信息化水平,为加快社会事业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1.大力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健全和完善学校宽带网络建设,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推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加大中小学、各类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力度,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全面完成“三通两平台”建设。

2.加快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围绕健全医疗服务体系的需要,完善医疗服务与管理信息系统,以县城、乡镇所在地为重点,加快建立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为开展远程医疗、远程救治和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奠定基础。在山区、边远地区有步骤地开展网络化医疗辅导和诊断救治服务。逐步建立农村医疗急救信息网络。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和信息服务系统的覆盖范围,为实现参合人口异地就医和即时结报提供保障。

医疗卫生信息化重点:

——建立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适应医疗机构向群众提供连续的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等服务的需要,完善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方便居民参与个人健康管理。

——建立医疗机构管理信息系统。针对县、乡、村医疗机构的功能,建立完善医疗机构管理信息系统,提高医疗机构和医疗人员精细化管理水平。

——加强县域医药卫生信息共享。开展县级卫生信息化试点,实现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基本药物制度信息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

3.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服务体系。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服务体系,推动信息服务向街道、社区和乡镇延伸。促进跨区域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共享,为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提供支撑。全面发行和应用社会保障卡,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服务体系覆盖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农村养老保险、减灾救灾、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最低生活保障、慈善事业等农村就业和社会保障领域。

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化重点:

——完善社会保障“一卡通”建设。大力推广标准统一、功能兼容的社会保障卡,推动社保卡在社会保障领域应用,建立覆盖全县、连接省市、联通城乡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网络,实现社会保障卡向农民延伸,做到“人手一卡”,面向全体参保群众逐步实现“服务一生、保障一生”。

——促进跨地区就业和社保信息共享。以人口信息共享为基础,积极推动跨地区就业和社保信息共享,建立跨地区就业和社保信息交换平台与结算中心,支持实现就业和社保异地接续、异地实时结算。

4.加强环境管理信息化建设。完善县、乡两级污染源数据自动监控平台,实施环境质量、环境统计、工业企业污染防治、总量控制、排污许可、排污收费、环境执法、工业污染源远程监控等的信息化管理。建立以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信息为主的环境保护综合信息平台,逐步实现对环境数据的统一管理和利用

5.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以建成覆盖全县水利部门的水利业务专网为目标,加强水资源和水利设施基础数据库建设,加强水利信息系统运行环境、信息采集与工程监控和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加强综合业务应用的研究开发与应用,基本实现行政办公自动化和部分辅助决策功能,全面提升富源县水利工作的效率和效能,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支撑和保障“十三五”水利建设。

(八)统筹新型城镇化与信息化互动发展

发挥信息化在创新城镇管理模式和提升城镇服务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为破解城镇发展难题、实现高效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1.提高城市运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依托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动各类城镇管理信息的共享和协同。运用感知、传输、智能计算和处理技术,推广网格化管理模式,提高城市运行、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信息化水平,引导智慧城市建设健康发展。

2.推进社区信息化。推动社区网络和信息资源整合,建立覆盖全县的社区综合信息管理和服务平台,优化县、街道、城乡社区等面向社会公众和企事业单位提供服务的流程,为逐步实现行政管理、社会事务、便民服务等社区管理服务一体化,健全新型社区治理和服务模式提供支撑。

3.提高公共安全信息化管理水平。深入推进公共安全领域信息化建设,加强对公共场所、重大危险源、危险化学品的监管,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信息化体系。扩大监控监测覆盖面,加大对维稳、打击犯罪、治安防控等信息的综合应用,提高信息资源共享水平,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信息体系。

五、富源县“十三五”信息化发展保障措施和政策建议

(一)加强统筹协调,形成推进信息化发展的合力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充实加强县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和组织管理机构,做到领导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县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作为具体办事机构,承担统筹规划、调配资源、制定政策、督查落实等职能。各部门要按照职责要求,完善组织领导,加强协同配合,提高顶层设计能力。

2.建立协同推进机制。县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协同,建立高效、有序的信息化推进工作机制。健全信息化工作领导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信息化建设推进合力。充分利用机构改革调整带来的优势条件,加强部门内和部门间的协调,更有效地发挥各项资金和政策的扶持效果,合力推动信息化发展。

3.建立健全工作机构。各乡(镇)、街道,县级各相关职能部门要从职责、人员编制等方面完善信息化管理机构,负责本部门、本地区的信息化建设工作。

(二)完善法规规章,构建信息化发展制度体系

1.制定信息化工作条例。适时出台《富源县信息化推进方案》,明确对信息化工作机制、信息化规划、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及信息化工程、信息产业发展、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信息安全保护等各个领域的主要问题。结合富源县实际情况,联合有关部门,研究出台“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管理办法”等具体配套政策措施,确保《方案》各项规定落到实处。

2.编制相关专项规划。结合富源县信息化工作推进实际,组织编制“富源县两化融合实施方案”、“富源县三网融合实施方案”等专项规划,明确推进“两化融合”、“三网融合”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推进重点、保障措施。以推进信息化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聚焦信息通信技术、信息化基础设施、网络与信息安全、信息化应用等重点领域,开展信息化标准制订、修订工作。充分体现标准的规范性、先进性、实用性和指导性,注重标准的可操作性。

(三)加大资金投入,引导社会力量投资信息化建设

1.加大财政投资力度。建立信息化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公共服务平台,信息化重点项目,欠发达地区的信息化建设,根据政府财政状况适时调整信息化方面的财政投入。根据实际需要,高效率地推进一批基础性、公益性的重大信息化工程。加强政府投资信息化项目管理。凡财政投入的信息化项目,要从规划设计、立项审批、招标采购、建设监理、验收评估等环节实行全过程审计、监督和绩效评估,建立和完善信息化工程建设问责制,完善奖惩措施制度。

2.引导社会力量投资信息化建设。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多渠道信息化建设投融资机制。鼓励县内外企业、民间组织及个人参与信息化投资建设。鼓励电信企业积极投入农村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鼓励中小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针对服务于民生的社会化、公益性、有特色、有创新的信息化项目,探索设立“富源县信息化引导基金”,实现基金持续、滚动发展。

(四)加大教育培训,培养壮大信息化人才队伍

1.加强信息化人才引进。加强各层次信息化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建立富源县信息化专家库,为富源县信息化建设提供咨询、评审等服务。拓宽信息化人才引进渠道,完善信息化人才引进激励机制,帮助解决引进人才的住房、子女入学等问题,以优厚的条件广泛吸引省内外信息化高层次人才特别是拔尖领军人才。

2.加强信息化教育培训。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建立一支适应不同层次需求,结构合理的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大力普及信息化基础知识,提高全县各行业运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装备的能力,以适应信息化发展对高素质专门人才的要求。结合企业所需,针对不同专业要求、不同岗位需要、不同人才层次,积极开展学历培训、企业定制培训、委托培训、资质认证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培训。加强对公务员队伍的信息化学习培训。有计划、有重点地对县政府各相关部门进行信息化技术培训,提高政府工作人员与从业人员的专业和信息化知识水平。将信息化培训作为组织人事部门的干部培训重要内容之一。强化对公务员信息化知识学习的培训、考核,考试合格证书作为公务员任职、晋升的重要参考指标。加强对农村合作组织成员、致富带头人、大学生村官等人群的信息技能培训,实现村村有信息技术明白人的目标。

(五)建立协同机制,确保信息资源安全可靠

1.完善信息安全有关制度。健全和完善各部门计算机信息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的规划设计和实施方案。进一步规范电子认证证书的使用和管理,大力促进电子证书的推广应用。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监管,提高对网络犯罪的监控与防范能力,依法打击网络犯罪的各类行为。加强对个人隐私信息的保护。建立健全网络及信息安全应急响应和处置机制,完善应急预案,不断提高处置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2.强化信息安全基础。加强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等级保护、信息安全通报、信息安全产品认证认可、信息安全应急处置等工作。加快推进网络信任体系建设和密码保障工作,规范电子认证服务,大力推广电子签名应用。加强对党政机关、金融、邮政、电信、广播电视部门的信息安全防范,健全和完善信息安全保护、防范非法侵入、攻击网络等的信息安全管理系统。完善信息安全基础设施,提高信息安全监管和执法能力。

3.加强信息内容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县信息网络安全领导小组,定期组织开展党政机关政务信息安全专项检查。加强互联网基础数据管理、新技术新业务准入管理和新业务安全评估。建立与信息网络新技术、新业务发展相适应的信息内容安全监管手段。加强网络侦查技术手段建设,严厉打击各类网络犯罪。加强重点新闻网站建设,规范管理综合商业网站,构建健康的网络传播秩序。

(六)加强宣传、考核,营造信息化发展良好氛围

1.加大信息化宣传推广力度。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信息化宣传教育,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氛围。举办信息化论坛、信息化成果展览会等活动,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信息化宣传教育,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2.建立信息化工作绩效考核体系。逐步完善全县信息化绩效评估体系,明确评估内容、评估标准、评估要求、评估监督、奖惩措施,采用委托第三方评测、评估的方式,公开评测、评估报告。建立表彰和奖励机制,定期召开信息化工作会议,对信息化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

富源县人民政府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