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源县其他文件库

现行有效58部

富源县人民政府其他文件

下载文字版 下载图片版

富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富源县文化体育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富政办发〔2017〕171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直各办、局:

经县人民政府同意,现将《富源县文化体育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富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9月29日

(此件公开发布)



富源县文化体育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时期,是中国发展的关键历史机遇期,也是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重要时间节点。为进一步促进全县文化体育事业科学发展、繁荣发展,增强文化体育核心竞争力,结合富源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期间发展回顾

(一)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村文化阵地。印发了《富源县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办法》,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做好县级配套,引导乡村及民间多渠道筹资,推动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新建、改扩建1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0块灯光球场、10个乡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室、94个村级农文网培分校、159个行政村文化活动室及简易球场、170个农家书屋、108个文化小广场和33个自然村文化活动室,全县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二)实施文化精品战略,打造富源文化品牌。先后创作了水族音乐舞蹈诗《石头爹娘》、情景舞剧《桃花乡里人》参加云南省第十届、第十一届新剧(节)目展演,分别荣获银奖、金奖。2012年,创作文艺作品30件参加全县第四届歌舞乐展演,其中水族舞蹈《妹盼花开》、水族女声独唱《美丽水乡》、水族三人舞《水·小丫》、水族原生态酒歌《有酒须当醉》、彝族舞蹈《彝山画卷》获得一金、三银、一铜的好成绩;组织排练《彝族烟盒舞健身操》、《水族健身操》参加全县少数民族健身操比赛,分别获一等奖、优秀组织奖。2013年,创作水族风情变奏曲《贝依叟咹》,被选送参加云南省第二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2014年,创作编排的《水族健身操》被列为全县推广项目。

(三)落实“县城建设五年行动计划”,提升县城文化形象。深入挖掘并筹办了一系列宣传富源、提升富源县城形象的活动。一是征集、选定151件作品举办“富源县2014年迎新春书法美术摄影展”。展出的作品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展示了“八宝之乡”深厚的文化底蕴,反映了富源近年来各行各业取得的丰硕成果。二是举办了“我心中的‘富源八景’美术作品展”。邀请了省内知名的20余名画家到“富源八景”现场写生,评选出参展美术作品124件,分别在中山礼堂和曲靖龙潭公园展出20余天。三是协助曲靖师范学院举办了2014“胜境富源”县城形象设计活动。设计主题覆盖富源县视觉形象、宣传海报、旅游产品、工艺礼品、古敢乡水族文化网页、水族民居改良、水族文化广场、温泉度假村规划、胜境关规划等,共展出200多件设计作品,分别在曲靖师范学院和富源中山礼堂展出,共展出28天。

(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一是持续开展好“送戏”、“送电影”、“送图书”等文化下乡活动,每年均超额完成了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公益性电影放映在全省率先实现数字化,多次受到国家及省、市表彰。二是引导和支持农民文艺演出,重点指导中安“大众娱乐队”、墨红“好运来”文化联合体和马冲文化联合体、老厂文化联合体、古敢文化联合体等农民文艺团体提升文艺质量和水平。三是实施公共文化资源共享工程,积极组织各乡(镇)、街道业务骨干和文艺团体领队进行业务培训,县文化馆对外免费开放排练室、服装室、外借室、报刊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儿童阅览室、过刊室、自带书阅览室、共享工程映视厅、展览厅等;每年寒暑假免费举办少儿培训班,培训项目包括声乐、舞蹈、书法、绘画等,培训人次达1000余人次/年。四是县图书馆定期举办各类专题讲座,电子阅览室每年免费开放时间2780小时,服务人次为4.65万人。

(五)抓好传承注重保护,弘扬民族民间文化。一是按照文物保护有关标准和要求,对中山礼堂、文庙、胜境关和大河旧石器洞穴遗址等重点文物进行修缮或保护。二是持续开展好文物普查和申报工作,中安镇多乐张氏宅院被列为云南省“三普”百大新发现,富村沙寨营盘山古城址、中安多乐张氏宅院、富村块泽河大桥、黄泥河抹阁桥四处被列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大河旧石器洞穴遗址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县文物管理所被省文物局表彰为“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先进集体”。三是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传承工作。古敢下笔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被列为省级保护项目,全县有3人被列为省级传承人,23个项目被列为县级保护项目。同时,认真遴选挖掘本土民族民间文化,申报传统技艺7项,传承人6人,鼓励和支持传承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

(六)强化监管合力整治,繁荣稳定文化市场。一是全县文化市场繁荣发展。截至2015年,全县共有网吧47家、游戏室67家、KTV65家、书报刊零售43家、印刷厂9家、照相摄影48家、打字复印店60家。二是积极开展打击盗版侵权、网吧违规经营、电子游戏室违规经营、色情歌舞表演、“扫黄打非”、公众聚集场所安全隐患排查、互联网低俗信息传播等专项整治活动。三是规范网吧行业经营行为,适时开展取缔黑网吧专项行动,严格实行“实名上网”制度、网吧处罚通报制度,落实互联网在线实时监控等措施。四是加强广播电视播出前端和地面接收设备的监督检查,取缔没收非法播出设备1套,对私人小网络从严管理,杜绝有害卫星信号在本辖区传播。

(七)重视普及强化培训,营造全民健身氛围。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组织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全民健身日活动为契机抓好示范辅导,着力培养社会(专业)体育指导员,积极宣传推广科学健康的健身理念和体育锻炼方式,全县早晚教习广场健身操、少数民族健身操、球类运动等体育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少体校少儿足球队于2011年参加云南省少儿足球U11和U13年龄段比赛,分别获银奖、铜奖;2012年,参加云南省少年足球锦标赛获U10年龄组第二名、U12年龄组第四名的好成绩;2013年,参加云南省“顺达杯”青少年足球赛获U11年龄段甲组第二名,6名队员通过皇马恒大足球学校选拔,已签约接受培训;2014年,参加仁和杯全国青少年足球邀请赛获第四名;2015年,参加运动成都“体彩杯”全国少儿足球邀请赛,富源一队03组取得冠军。

二、“十三五”时期形势分析

(一)面临的问题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面临着扩大总量和提升质量的双重任务;在经费投入上,筹资渠道单一;在文化体育统筹发展上,面临着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的双重难题,城乡一体化和均等化目标任重而道远;在人才队伍培养上,艺术人才激励机制亟待完善,艺术创作精品还不够突出,高精尖艺术人才和体育人才不足,竞技项目极少。总体来看,新兴文化体育业态发展不足,小、散、弱现象比较突出,文化市场监管体系还不完善,小队伍大市场的矛盾仍然没有解决,执法队伍有待加强,对外文化传播方式方法比较单一,一些重大文化体育政策有待细化落实。 

(二)发展机遇

1.文化体育的地位更加坚实,为推进文化体育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文化体育繁荣发展是衡量民生改善程度和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无论是推进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还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都需要更好地发挥文化体育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无论是对内增强凝聚力、向心力,还是对外增强竞争力、影响力,都需要文化体育提供价值引领力、民族凝聚力、精神推动力,都需要文化体育提供良好氛围和深厚土壤。文化体育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也是社会和谐的“粘合剂”与“调节器”。

2.国家高度重视文化体育建设,有利于提高文化体育的地位和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体育建设,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明确了文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文化体制改革做出了安排,四中全会对建立健全文化法律法规制度提出了要求,五中全会对“十三五”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文艺创作、推进文明交流借鉴,对体育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征程中的重大作用等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特别是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全国文代会、作代会上的重要讲话,创造性地回答了事关文艺繁荣发展的一系列具有根本性、方向性的重大问题,是新时期指导文艺工作的纲领性文献。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文化体育工作的重要文件,省、市、县也结合实际,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些决策部署,为全面推进文化体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3.创新发展理念给文化体育发展带来新机遇。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十三五”时期统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统筹城乡和区域文化体育发展、统筹传统和新兴文化体育业态发展、统筹国内外文化体育发展、统筹文化体育和其他领域协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引和理论武器,对“十三五”时期文化体育发展具有决定性的重要意义。信息化、全球化、网络化的发展为文化体育发展提供了新动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为文化体育产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三、“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建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文化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完善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切实保障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体育权益,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在文化体育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创造和塑造与富源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体育优势和文化体育形象,增强文化体育的引领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力争到2020年,把富源打造成文化兴县、体育强县,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幸福富源提供有力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党对文化体育工作的领导,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

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和 落脚点,把人民群众的文化体育需求作为第一信号,把全民共享作为第一目标,切实保障公民基本文体权益,把满足全县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全县人民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为根本准绳,努力实现城乡居民的文化素养、科学素质、身体素质、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整体提升。 

坚持科学发展。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准确把握文化体育发展的自身特点与内在规律,充分发挥文化体育在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中的独特作用。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文化体育发展的动力源泉,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体育生产力,努力推进文化体育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增强文化体育发展活力。加强区域文化体育资源整理和开发,拓展文化体育产品宣传和推广手段,有效提升文化体育影响力。

坚持深化改革。以改革促发展,破除影响富源文化体育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 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积极探索研究加快改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坚持以竞技体育改革发展带动群众体育、体育产业发展;坚持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培育和支持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文化体育发展;更好地发挥文化体育行政管理部门作用,促进文化体育发展从行政指挥型向社会服务型转变,探索形成富源特色文化体育发展之路。

坚持统筹协调。着眼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繁荣与管理的关系,统筹建设农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统筹发展文体事业和文体产业,统筹打造精品文化与繁荣群众文化,统筹夯实群众体育和提升竞技体育,促进区域文化体育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统筹文化体育与科技、旅游、商业的结合,以文化体育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文化体育与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

坚持全民参与。建立政府主导和全民参与相统一、多层次、多元化的文化体育建设管理和经营模式,大力激发全社会参与文化体育建设的热情,努力形成多方共建、协力发展的新格局。

(三)目标任务

按照《曲靖市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规划》,基本实现标准化、均等化目标。积极探索满足城乡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建设发展模式和路径,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充分保障;以建设文化强县为目标,调整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布局,深化文化体育体制改革;全面加强文体阵地建设,合理配套文化体育设施;完善县、乡、村三级文体网络,建设一支素质高、业务精的群众性文化体育骨干队伍,努力培养、输送文体后备人才;进一步强化健康文化的引导和加强文化市场的监控,使产业管理和繁荣先进文化同步。

到2020年,经常参加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35%以上;建有公共体育场(馆),100%以上的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建有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新建城市社区普遍建有“15分钟健身圈”,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1.5平方米,国民体质测定达标率达到90%以上,全民健身数字化平台建设初步建成并发挥作用。坚持体育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作为根本目标;营造重视体育、支持体育、参与体育的社会氛围;做好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合理布局,提高全县运动水平;充分发挥社会体育团体力量,开拓多、新型运动项目,积极开展少数民族运动项目,为体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四、工作措施

(一)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1.大力推进县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严格按照“三馆一站”免费开放管理规定,制定并实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和绩效考核办法,加快县博物馆建设和陈列布展工作;对县图书馆、文化馆进行提升改造,达到部颁二级以上标准;县图书馆人均占有藏书达到0.6册以上、平均每册藏书年平均流通率达0.6次以上、人均年增新书0.04册以上;人均到馆次数达0.4次以上;县图书馆、文化馆扩大覆盖、消除盲点、完善服务、改进管理,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2.大力推进乡(镇)、街道及村(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标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等文件要求,对设施建设、设备配置、人员配备、管理服务不达标的文化站进行规范化建设。继续在全县范围内推进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室、文化体育活动小广场、文化惠民示范村建设;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农村优秀业余文艺演出队给予奖励扶持。继续做好159个村级文化活动室和170个农家书屋的管理工作。有效整合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文体小广场、全民健身路径等基础设施,实现文化体育无缝衔接,做到“共建、共享、共用、共管”,打造集文化娱乐、健身休闲、信息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文化圈”。统筹协调中安、胜境综合文化站新建(或设置)工作。统筹建设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力争到2017年,提升改造95个(60%)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每个建筑面积不低于200平方米,并配套建设群众文体活动广场。

3.大力推进基层综合文化阵地建设。整合资源,共建共享。统筹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和公共读报栏、乡村学校少年宫、老年活动场所的科学规划、综合利用,建设集宣传教育、科技培训、文化娱乐、村组议政、群众会议等为一体的基层综合文化阵地。规范乡镇文化站建设,创新基层文化工作模式。规范乡镇文化站“硬件软件”建设,按照《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标准》统一开展工作;按“一乡一品牌”、“一站一特色”的思路创新基层文化工作。

4.增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和服务能力。不断增加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改革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体制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不断增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提升产品质量。大力开展“送戏下乡”活动、农村电影放映和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实现每个行政村每月看1场以上电影、每年看3场以上戏剧或文艺演出;每个行政村(社区)建成1个农家书屋和不少于1支群众性业余演出队伍。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措施,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事业。鼓励符合条件的各类社会机构和企业参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继续抓好全民艺术普及、基层文艺骨干培训、少儿艺术免费培训、少儿才艺大赛、青年歌手大赛、广场舞蹈比赛、全民阅读、“读经典·背古诗”、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总工会、团县委、妇联等部门要结合工作实际,积极开展公共文化服务。

5.提升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按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免费开放的国家政策要求,图书馆、文化馆各配备1台流动服务车。县图书馆每年下基层的流动服务次数不低于30次,县文化馆每年组织流动演出8场以上、流动展览6场以上,县图书馆、文化馆初步具备数字资源提供能力和远程服务能力。工人文化宫、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向社会免费开放,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设置方便残障人士、老年人、少年儿童活动的区域和服务项目。开展面向低学历人员的文化培训。加强文化志愿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好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文化志愿服务活动。

6.培育公共文化服务品牌。

(1)举办群众广场舞培训及比赛活动。在“十二五”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优化师资结构,创新培训方式,采取集中培训和下乡服务两种方式,每年培训广场舞骨干500人(次)以上,更新舞蹈节目4个以上。在广场舞推广普及的基础上,县文化馆和各乡(镇)、街道文化站每年分别举办至少1次群众广场舞比赛活动。

(2)举办暑假(寒假)少儿免费艺术培训班。充分利用中小学学生暑假(寒假)时段,合理调配师资,科学安排教学内容,为适龄儿童举办免费艺术培训。县文化馆主要以书法、美术、声乐、钢琴、舞蹈等艺术课程为主,县图书馆主要以阅读、写作、朗诵、围棋、象棋、国学等内容为主,乡(镇)、街道文化站每次培训不得少于2门课程。

(3)举办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免费艺术培训班。开展全民艺术普及、体现人文关怀,由“两馆一站”为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提供贴心服务。

(4)举办中老年免费艺术(技艺)培训班。根据中老年人兴趣爱好,由“两馆一站”因地制宜地开展声乐、器乐、电脑、棋艺等培训班,让中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5)实施农村文化户(文化联合体)节目品质提升工程。每年从队伍稳定、活动正常、商业化程度高的农村文化户(文化联合体)中筛选1户—3户,由县文化馆派出专业指导教师,对其精品保留节目进行点评、修改、提升,不断提升农村文化户(文化联合体)节目品味,提高乡土演艺人才专业技术水平,以点带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6)举办“滇南胜境文化讲坛”。利用中山礼堂现有场地进行改造,邀请省内外在某一领域有深入研究、具有独到见解的专家学者讲授各类文化知识,群众免费听讲。

(7)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发展。结合“宽带中国”、“智慧城市”等国家重大信息工程建设,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数字化建设。县图书馆可用数字资源不低于2TB。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场所配备数字文化设施,具备数字文化服务能力,基层群众可以通过固定上网终端、网络电视、手机等多种方式使用文化共享工程数字服务产品,以及图书馆、文化馆等数字服务资源。统筹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数字图书馆博物馆建设、直播卫星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农村数字电影放映、数字农家书屋、城乡电子阅报屏建设等项目,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在基层实现共建共享。建立官方微博、微信等平台,实现公众与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互动和交流。

(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

1.建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以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导向,围绕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参加公共文化活动等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供给能力,明确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种类、数量和水平,以及应具备的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条件和各级各部门的保障责任,确定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明确政府保障底线,做到保障基本、统一规范。研究制定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实施标准,逐步形成既有基本共性又有特色个性、上下衔接的标准指标体系。建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适时调整提高具体指标。

2.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积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推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进一步理顺关系,不断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统筹“放”和“管”的关系,做到简政放权和加强监管齐推进、相协调,做到该简化的简化,该放的全部放,该管的着重管,尤其是注重事中和事后的监管。提高文化行政管理水平,善于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等多种管理手段,做到科学管理、依法管理、有效管理。

3.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推动全民阅读进家庭、进社区、进校园、进农村、进企业、进机关;积极开展全民艺术普及、全民健身、全民科普和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实施基层特色文化品牌建设项目,以富有时代感的内容形式,吸引更多群众参与文化活动;引导广场文化活动健康、规范、有序开展;推进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组织开展群众性节日民俗活动;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体育活动;鼓励群众自办文化,支持成立各类群众文化团队,通过组织示范性展演等形式,为民间文化队伍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推进红色文化、社区文化、乡土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家庭文化建设,培育积极健康、多姿多彩的社会文化形态;加强群众性文化活动的交流,支持群众文化走出去,形成多层次的对外文化交流格局。

4.提升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健全公共文化设施布局,按照城乡人口发展和分布,坚持均衡配置、严格预留、规模适当、功能优先、经济适用、节能环保的原则,合理规划建设各类公共文化设施。结合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制定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充分利用现有城乡公共设施,统筹建设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技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配套建设群众文体活动场地。坚持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健全公共文化设施运行管理和服务标准体系,规范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机构服务项目和服务流程,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提高服务水平。

5.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力度。各乡(镇)、街道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认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意义,结合“狠抓落实年”活动,尽快制定完善有关配套政策,明确责任,统筹建设,协同推进。要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并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规划或专项行动计划,明确责任和时间表、路线图,集中力量推进工作落实。做好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形成全社会支持和参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良好氛围。

(三)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合理开发利用

1.夯实文博事业发展基础。全面摸清文物资源家底,继续推进文物保护单位“四有”等基础工作,不断增强安全保障能力。创新文保工程管理、文物安全监管与执法监察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基本形成政府主导有力、部门协作有为、社会参与有序的文物保护管理新机制。以大河古文化遗址、胜境关的保护利用带动提升富源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促进富源旅游业发展;努力发挥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推进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立项与维修,全面开展富源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的文物考古调查与勘探工作。

2.构建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新格局。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探索建立现代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推动非遗保护工作从单个项目保护向整体性保护转变,从注重项目申报评审向规范化管理转变,从被动保护向增强传承活力转变,促进非遗与现代生活融合。实施非遗中青年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项目,推进代表性传承人队伍的梯队建设。每年设立一批课题、项目,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方式的研究。建立科学有效的传承机制,对具有历史、科学、文化价值的趋于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重要的高龄民间文化传承人进行有效的抢救性保护工作。

(四)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1.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创新演艺娱乐、动漫游戏、网络文化和数字文化服务、艺术品和工艺美术、创意设计、文化会展、文化旅游等七大行业提升推进机制。突出优势产业引领带动作用,整合行业发展资源,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大力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制定鼓励和支持农村文化消费的经济政策。

2.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文化产业发展新机遇、文化市场新动态,大力实施“互联网+”、“文化+”发展战略,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市场主体,提升管理服务水平,规范市场经营行为,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深化文化产业与有关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新型文化业态。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融合发展,推出一批与富源特色优势、代表富源形象的文化旅游产品。

3.建设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方面的积极作用,建立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优化文化消费发展环境,促进文化消费转型升级。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降低市场准入门槛,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推进文化市场一体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

4.强化文化市场监管。深入开展文化市场整治专项行动, 继续探索和完善文化市场行业准入管理、日常监管、规范事中事后监管等政策措施,推动服务环境分级评定,试点推进上网服务场所、文化娱乐场所参与社区、乡镇公共文化服务,提升文化市场监管效能。进一步做好文化市场技术监管与服务平台建设与管理;落实有关政策措施,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有关政策和运行机制,加强文化市场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针对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提高执法办案水平,加强文化市场安全管理,防范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充分发挥县公众聚集场所管理领导小组的指导、协调作用,联合公安、市场监管、消防、安监、综治等部门,有力地打击文化市场中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努力引导市场繁荣、健康、有序发展。

(五)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推动群众体育发展

1.加快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建设。以《云南省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为指导,提高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稳步推进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在地域、城乡和人群间的均等化发展。

2.加强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与管理。抢抓机遇,加大投入力度,继续实施“七彩云南全民健身基础设施工程”,完善县、乡、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四个一”农村体育工程建设,即一块篮球场、一条健身路径、一个文体活动室、一个特色健身点。坚持体育为人民服务的方针,完善体育服务体系,形成覆盖县、乡、村三级体育活动服务网络。

3.抓好体育队伍建设和全民健身示范活动。认真落实《七彩云南全民健身组织建设工程和活动示范工程》,抓好裁判员、社会体育指导员、运动员队伍建设,每年有计划地培养一批素质高、能力强,有奉献精神的裁判员、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培训一批素质好、爱体育的后备运动员队伍。抓好全民健身活动,实现经常化、制度化、生活化,形成长效机制。开展国民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工作,每年开展2次测定和指导活动。争创云南省优秀体育协会、优秀健身活动站点的创建工作。

4.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体育活动。继续实施“七彩云南全民健身活动示范工程”,推出有代表性、典范性的全民健身运动会。鼓励社会投资,促进体育消费。发展体育协会、俱乐部等多种形式的社会体育活动组织,重视对外交流学习,加强对基层干部的业务培训与指导工作力度。主动应对当前老龄化社会需求,充分发挥老年体协作用,加大对老年体育工作的领导和指导,支持并组织开展好适合老年人的体育活动。

5.加快发展青少年体育。坚持体育发展共享理念,推行体育公共设施向学生免费开放的试点工作。加强部门协同,推动青少年活动场地设施建设。加强青少年体育组织建设,创建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推行体育项目进校园活动,促进青少年养成体育爱好,每人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积极探索青少年体育社会辅导员队伍的培育机制,推进青少年体育志愿服务体系建设。

(六)培育和扶持文化体育产业
    以提高群众生活品质为目标,以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产品为目的,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增强产业意识,把文化体育产业发展作为全县经济的增长点加以扶持,纳入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促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十三五”期间,大力发展文化娱乐业,推动高档娱乐健身场所建设,促进娱乐健身消费高端化。把开发体育产业与休闲旅游、重大赛事等结合起来,促进体育市场的开拓和体育产业的发展,提高大众参与率,促进内需,拉动消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加快文化与旅游业的结合,进一步探索文化和旅游相结合的路子。培育和扩大文化消费市场,吸引外地游客观赏。加强对文化体育经营活动的规范管理,深化管理体制改革,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制定优惠政策,最大限度的放宽准入领域。引导文化体育消费,大力培育和规范管理文化体育市场,进一步形成有利于文化体育产业发展的社会氛围,促进文体事业从单纯福利型向经营型和效益型转化。

(七)建设公共文化体育人才队伍

1.完善公共文化体育人才教育培训机制。建立和完善县、乡(镇)、街道文化部门分级负责的人才培训体系,对文化体育人才队伍进行全面培训,对文化体育骨干人才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力争每年对基层文化干部轮训一遍。县级文化部门对乡(镇)、街道基层文化干部培训每年不少于2次,乡(镇)、街道对村(社区)宣传文化员培训每年不少于2次。

2.完善基层文化体育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基层文化人才培养机制,稳定基层文化队伍,配齐配好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专职人员,每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文广中心)至少有3名专门从事文化体育工作的干部。设立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加强对行政村(社区)宣传文化员业务培训,培养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建立基层乡土文化人才档案。认真落实《七彩云南全民健身组织建设工程和活动示范工程》,抓好裁判员、社会体育指导员、运动员队伍建设,每年有计划地培养一批素质高、能力强,有奉献精神的裁判员、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培训一批素质好、爱体育的后备运动员队伍;发展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

3.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大力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举办各类综合和专业类培训班,不断提高基层文化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努力使培训工作常态化、规范化。研究制定有利于文化人才专业需求的招考政策,探索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管理办法,对每名村委会(社区)宣传文化员每月给予200元工作补贴,为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造就一支政治坚定、素质优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基层工作队伍。

4.建立基层业余文艺队伍发展机制。打造“一村一精品,一乡(镇、街道)一特色”的地域文化,重点扶持农村业余文艺演出队伍,促进农村业余文艺演出队伍的健康发展。充分挖掘和培育文艺队伍,各行政村(社区)建起2支、自然村文化活动室建起1支文艺队伍。同时加大对村(社区)业余文艺队的指导,组织专业文化工作者深入基层特别是农村开展培训辅导。建立基层业余文艺队伍的评比奖励等长效工作机制。

5.创新奖励激励机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精品创作长效机制,对应国家级、省级、市级的展演、大赛,由县委、县政府主办,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旅游局或与有关部门承办相应的创作演出活动,提供创作、展示的平台。同时,建立创作扶持机制、作品奖励机制、精品打造机制3种长效激励机制,为推出文化精品打好坚实基础。建立文化人才激励机制,积极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

五、“十三五”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的保障措施和政策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

完善统筹协调机制。从“五位一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文化体育建设的重大意义,把文化体育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切实把文化体育工作纳入各级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完善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能作用,在政策衔接、标准制定和组织实施等方面加强统筹、整体设计、协调推进。

建立责任督查制度。围绕规划的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 制定工作方案,明确任务实施的分级责任和时间表、路线图,集中力量推进工作落实。建立规划实施动态监测、定期通报制度,开展规划实施评估,做好中期评估和末期评估。

(二)加强规划引导 

要把文化体育建设作为城乡规划的重要内容,通过科学规划,使富源的自然环境和文化体育特色有机结合,更好的彰显富源形象。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按照方便群众文化体育生活的原则,确保文化体育建设用地规模,优先安排重点文化体育基础设施、高新技术文化体育产业项目用地供应。在城镇住宅小区和房地产开发建设中,每1万㎡地上住宅建筑面积设置用地面积不小于50㎡的室外文化活动场所或建筑面积不少于15㎡的室内文化活动场所,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小于0.1㎡或室外人均用地不小于0.3㎡的体育活动场所。符合法定条件的文化体育企业和文化体育创意产业园区用地可采取划拨、出让、租赁、有偿使用等方式,在返还土地收益、减免建设规费方面给予优惠。制定历史文化街区(村)保护和改造规划,把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与园林绿化、旅游休闲等设施建设相结合,打造生态宜居、体现文化底蕴、充满文化气息的园林城市景观。

(三)强化财政保障

认真落实国家及省、市有关政策措施,确保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有序推进。优先安排重点文化体育建设项目,切实保障实施重大公共文化体育工程。完善经费保障和运行机制,规范资金使用管理。探索通过政府购买、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多种手段,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文化体育投入机制。强化文化体育投入的过程管理,加强文化体育投入的前期论证和可行性分析预测,加强文化体育投入的事中监管和事后评价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向农村以及公共文化体育服务重点倾斜力度,发挥公共财政“兜底线、补短板”的积极作用,促进城乡、区域、人群均衡发展。 

(四)健全政策法规

完善文化体育政策体系,加强制度顶层设计,为文化体育改革发展提供政策支持。进一步放宽准入门槛、引入竞争机制、打造合作平台、落实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文化体育建设。推动落实文化体育产业发展的财政扶持、税收减免、土地使用、人才引进培养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引导民间资本、外资依法进入文化体育产业,鼓励金融机构关注文化体育产业发展,构建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资体系。进一步健全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措施,强化对保护传承的政策扶持力度。

(五)完善考核评估

构建科学的考评制度。以效果为导向,探索制定政府文化建设考核指标,将其列入政府效能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建立公共文化机构绩效考评制度,加强对重大文化体育项目资金使用、实施效果、服务效能等方面的监督和评估。探索文化体育产品、文化体育服务的质量监测体系,研究制定公众满意度指标,建立群众评价反馈机制和第三方评价机制。

强化对考评结果的运用。加强考评结果的有效传递与反馈,推动文化体育行政部门提升文化体育治理能力,推动公共文化体育机构及时优化公共服务。建立文化体育项目承接主体的服务信用档案,逐步形成诚信奖励、失信惩戒的长效机制。推动单位考评结果与个人绩效紧密挂钩,进一步强化组织的激励约束机制,提升文化体育行政部门和公共文化体育机构的工作效率。

富源县人民政府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