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专版

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

  • 富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015158708/2020-00001
  • 2017-07-24 15:07

府工作报告

——2013年1月9日在富源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县人民政府县长陈世禹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第十五届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审查,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五年,是富源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有效监督和大力支持下,我们紧紧依靠、团结和带领全县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百年不遇冰冻灾害、金融危机、持续特大干旱等严峻挑战和安全生产的长期压力,众志成城,迎难而上,开拓奋进,较好完成了县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谱写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篇章。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强支柱、育产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生产总值从2007年的71.2亿元增加到153亿元(使用的2012年末统计数据均为预计数,下同),年均增长13.2%。财政总收入从11亿元增加到35.4亿元,年均增长26%。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从5.75亿元增加到12.45亿元,年均增长16.7%。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从56亿元增加到125亿元、贷款余额从42亿元增加到99亿元。煤矿平均单井生产能力从9.5万吨提高到14.3万吨,原煤产量从1400万吨提高到2300万吨。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稳步推进,入园企业24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02户、工业增加值达69亿元,分别是2007年的2倍和3.3倍,工业总产值跃居全省十强。连续五年被省政府表彰为粮食生产先进县。生猪出栏数、畜牧业产值均增长两倍,被列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中央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生猪产业县。魔芋种植面积占全国1/10,产值年均增长9.4%。五年栽植核桃42.2万亩。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6户,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率达4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8倍,年均增长22.6%。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协调发展,抓项目、强基础,城乡面貌明显改善。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0亿元,实施重点项目458个,争取上级资金10.5亿元。累计引进市外国内资金318亿元,利用外资3109万美元,出口创汇870万美元。投入17亿元,建成油(水泥)路543.5公里,富江、富墨公路建成通车,法黄、营竹公路完成维修改造。投入8.25亿元,建成水利工程14069件,解决了22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改造中低产田地10万亩,被表彰为全国农田水利建设先进单位。改造农网5万户,户表覆盖率从48%提高到85%。集镇“七个一”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城镇化率从27.4%提高到32%,省级园林县城创建通过验收。新建公租房、廉租房8058套40万平方米,改造农村危房23180户,被表彰为全省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先进单位。投入12.6亿元,完成540个自然村新农村建设任务,群众总体生活水平向前跨越了10年左右,被表彰为全国扶贫开发先进集体。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和谐发展,解民忧、保民安,社会事业明显进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300元和24443元,年均分别增长18.6%、17.7%,五年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3万人。财政投入民生资金72.1亿元、占支出的70%,承诺办理的实事全面完成。五年累计改造D级危房16.2万平方米,新增校舍39.9万平方米,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6校,被省政府表彰为“两基工作先进县”、“教育工作先进县”。规范建设村卫生所151个,实施卫生院建设项目22个。县财政从2009年起为参合群众代缴50%的个人参合资金,新农合参合率达99.9%,比2007年提高7.8个百分点,累计为570万人次减免补偿医疗费5亿元。新增就业岗位1.6万个,发放创业贷款2.9亿元、实现创业带动就业1.7万人。五大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57.5万人次,是2007年的5倍。295万人次享受城乡低保,发放保障金2.8亿元。新建、改扩建乡(镇)敬老院11个,被评为“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县”。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0个、村级文化小广场43个、文化活动室155个、农家书屋166个,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县”称号。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累计淘汰落后产能321万吨,万元GDP能耗从1.37下降到0.99,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连续19年无重大森林火灾,森林覆盖率从40%提高到44.25%。全力应对百年不遇的三年持续干旱,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抗旱救灾先进集体。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社会和谐局面进一步巩固。其他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务实发展,转作风、提效能,政府自身建设明显加强。五年办理人大议案建议620件、政协提案605件。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全面推行政务公开。行政审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精简率分别达43%和55%,在全市率先完成县乡村三级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共办理行政审批及服务事项133万件、即时办结率达99.9%。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挂牌成立。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工作成效明显。

刚刚过去的2012年,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面对经济下行、市场低迷、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等压力,我们紧紧围绕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上,在危机中抢抓机遇,在困难中寻求突破,经济发展企稳向好。全县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3%,财政总收入增长20.2%,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20.9%,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2%,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20.9%、15%,县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较好完成,为本届政府工作划上了圆满句号。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是科学发展观在富源生动实践的五年,是富源经济增长较快、城乡变化较大、群众受益较多的五年,富源进入了厚积薄发、赶超跨越的重要阶段。回顾过去五年的工作,我们深刻体会到: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着力调结构、转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走有富源特色的发展路子,着力育产业、创品牌,坚定不移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必须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旋律,着力强基础、增后劲,以大项目带动大投资,以大投资引领大发展;必须坚持民生为本不动摇,着力惠民生、促民富,深入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必须坚持以“争先进位”凝心聚力,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的责任感,不满足、不敷衍、不懈怠,为推动富源跨越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各位代表!奋斗的历程难以忘怀,发展的成就令人振奋。这是全县人民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拼搏进取、团结奋斗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加强监督、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各级干部奋发作为、超常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各族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老同志,向驻富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以及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富源建设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诚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经济结构不合理,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经济综合实力还不强;基础条件仍然薄弱,民生改善任务艰巨,城乡统筹发展任重道远;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安全稳定任务重、压力大;政府自身建设有待加强,干部作风亟待转变,行政效能还需进一步提高。我们将正视这些困难和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各位代表!今后五年,是我县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确保到2020年与全市、全省、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建设、滇中经济圈一体化的深入实施,特别是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党和国家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为改善发展条件,拓展发展空间,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今后五年,我们具备更加坚实的发展基础,实现跨越发展的前景看好,但不确定因素增多、竞争压力加大。放眼省市内外,各地竞相发展势头强劲,态势逼人,我们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赶超意识,在百舸争流中把握主动,在扬长避短中抢占先机,在超越自我中寻求突破,以更宏大的气魄、更务实的作风、更有效的举措,推动富源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跨越!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紧紧围绕建设“能源大县、煤化工强县、特色农业基地县”三大目标,实施“可持续发展、科教兴县、城镇化、生态文明”四大战略,坚持“打基础、调结构、育产业、优环境、惠民生、强安全、保稳定、提效能”八项措施,全力打造“滇南胜境·魅力富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今后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奋斗目标建议为:到2017年,全县生产总值达380亿元,年均增长15.1%;财政总收入达80亿元,年均增长17.7%;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26亿元,年均增长15.9%;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达276亿元,年均增长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79亿元,年均增长2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3232元,年均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9164元,年均增长15%;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年均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2‰以内。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将牢牢把握以下四个方面:

——突出产业升级,致力建设富裕富源。坚持产业兴县、产业强县、产业富县战略,做精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加快推进现代农业进程,深入实施工业跨越发展计划、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培育壮大大河乌猪、魔芋、核桃、蓝莓等高原特色产业,打造以煤为基、多元发展、质效提升的现代工业,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着力构建以新型工业为支撑、城镇经济为主线、现代农业为基础的产业体系。

——突出城乡一体,致力建设宜居富源。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实施“新区拓展、旧城改造、功能完善”战略,深入推进“城镇上山”,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增强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聚集功能,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提升城镇化质量,努力打造一批特色宜居城镇。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坚持实施“整县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

——突出民生改善,致力建设和谐富源。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深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增强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推动文明提升。强化以煤矿为重点的安全生产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化平安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指数,努力建设和谐富源。

——突出绿色发展,致力建设美丽富源。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强化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深入实施“环境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加强矿区绿化、地质灾害防治和水资源的保护利用,从源头上扭转生态恶化趋势,实现生态环境根本性转变,努力建设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美丽富源。

三、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新一届政府的开篇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生产总值完成178亿元,增长14%;财政总收入完成39亿元,增长10.24%;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4.82亿元,增长19%;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5.9亿元,增长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5.6亿元,增长22%;农民人均纯收入7560元,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354元,增长1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6‰以内。

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强化产业支撑,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产业发展年”活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汇全县之智、聚全县之力,全力以赴开好局、起好步,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狠抓责任落实,在打造本质安全上取得新成效

始终坚持把安全生产放在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强化责任落实、隐患治理、科技支撑、素质提升、制度完善,坚决遏制较大以上事故,有效防范一般事故,努力推进全县安全生产状况实现根本性好转。一要更加注重责任的落实。责任是安全生产的灵魂,落实是核心。全县各级各部门各企业必须把“落实”刻在心上、付诸在行动上,严格履行属地管理、行业监管和企业主体责任,真正把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单位、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岗位、每一个人,坚决做到不空谈、不走样、不打折扣。二要更加注重隐患排查治理的效果。超前预防是安全生产的前提。牢固树立“排除一处隐患就等于避免一起事故”的理念,按照“五个一”隐患排查治理要求,定期开展全方位、全覆盖的检查排查,对发现的隐患要及时有效整改到位,不回避、不掩盖,切实做到排查“零遗漏”、隐患“零容忍”、整改“零差错”,从源头上防范事故发生。三要更加注重科技装备的推广和应用。科技是安全生产的支撑。以创建安全质量标准化、机械化矿井为重点,全面推广采煤新工艺、新设备,从根本上提高煤矿安全保障水平。以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提升晋级为重点,新增国家二级标准化矿井18对、省一级11对、省二级12对,设计能力30万吨/年以上及其他符合条件的矿井全部启动机械化改造,力争采煤机械化程度达20%、矿井连续机械化运输达40%。四要更加注重监管、从业人员素质和技能的提升。人才是安全生产的保障。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积极与专业院校、职业院校合作,加快培养一批适应形势需要的安全监管人员和生产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真正让有技能、责任心强、敢于管理的人成为行业安全监管的主力军和企业安全生产的骨干。五要更加注重制度的针对性、实用性和落实的效果。制度是安全生产的根基。继续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例会、隐患排查、举报奖励、风险预警等制度,结合实际适时修订完善,使之更实用、更管用。建立科学规范的安全监管人员、驻矿监督员绩效考核制度,奖优罚劣、优胜劣汰,真正做到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用落实的力度和效果检验安全生产工作的实绩。

(二)突出提质增效,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上迈出新步伐

主攻园区平台,做强煤炭支柱产业,延伸煤炭产业链,提升工业经济质量和效益。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72亿元、增长20%,工业增加值100亿元、增长18%。一要做强煤炭支柱产业。深入推进煤矿兼并重组、煤炭资源整合,高质量、高标准抓好新建矿井建设,培育和建设一批“企业集团化、采掘机械化、质量标准化、管理信息化”骨干矿井。全年启动新建矿井6对、改扩建7对,力争新增产能288万吨,县属原煤产量达2250万吨、增长7.2%,实现煤炭工业总产值214.5亿元、增长16%。二要着力延伸煤炭产业链。围绕提升煤炭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适度发展煤炭洗选、煤焦化、煤气化等项目,启动500万吨煤矸石清洁处置及综合利用、昆钢焦化厂第一条生产线项目建设,力争德鑫粗苯硫磺、华鑫焦炉尾气制天然气、昆钢洗煤厂第一条生产线建成投产,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力组织电煤供应,保障电厂发电需求,全年发电175亿度、增长28.7%,实现产值49.6亿元、增长28.8%。三要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坚持把园区作为工业发展主平台,促进生产要素向园区聚集,引导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力争云南冶金集团铝产品加工、文笔山风电场、机械设备制造厂一期工程和中安水泥粉磨站生产线等项目建成投产,开工建设远东金源水泥循环经济一体化、铝行业固体废弃物回收循环利用、混凝土预制构件厂等项目。加快建设园区配套设施和8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建设,推进羊尾哨铁路货场建设,年内入园企业达40户,园区产值达96.2亿元,争创省级工业园区。四要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发展装备制造、建筑建材、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工业,县财政每年安排不低于300万元资金扶持轻工业,重点扶持农产品加工、白酒、食品等行业,力争全年非煤电工业产值实现31亿元以上。

(三)注重特色品牌,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取得新进展

突出发展乌猪、魔芋、核桃、蓝莓等特色优势产业,通过强龙头、扩基地、树品牌、拓市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全年完成农林牧渔总产值46.7亿元、农业增加值30亿元,分别增长13.4%、8%。一要巩固提升传统产业。种植粮食99.16万亩、实现产量36.3万吨,创建玉米、马铃薯等高产样板9万亩。种植烤烟12.6万亩,收购烟叶32万担、实现收购值3.8亿元。种植蔬菜21.6万亩、实现产值4.2亿元。完成农民素质教育培训5万人次,新增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5万人,实现农民工资性收入24亿元。二要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畜牧产业,新增大河乌猪养殖小区27个、规模户120个,出栏肉猪200万头,育成仔猪270万头,完成肉类总产21万吨,实现畜牧业产值25亿元、增长14.3%。种植魔芋12.8万亩,实现产量15.6万吨、产值4.3亿元,建立魔芋实验研究点4个,研发下游新产品3个以上。加强已栽植核桃的抚育管护,注重核桃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新植核桃5万亩。扶持发展蓝莓产业,提高种植水平和效益。因地制宜发展生姜、芭蕉芋、蚕桑、中药材、薏仁等特色种植。三要提高产业化发展水平。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县财政每年投入2000万元,重点扶持东恒、金田原、光华、聚农等农业龙头企业,积极支持开展基地建设、产品研发、品牌创新,增强企业带动能力。争创中国驰名商标1件,新增省著名商标2件,力争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户、带动农户1200户。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年内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3户。

(四)立足扩容提质,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上实现新提升

按照“城镇上山、农民进城”要求,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大力发展与城镇功能相衔接的现代服务业,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全年城镇化率达34%、提高2个百分点,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43.5亿元、增长12%。一要健全完善规划体系。围绕建设宜居生态山地特色城市,坚持以结构优化、功能完善为导向,优化完善片区、景观、路网等规划,科学确定功能片区、用地规模等规划指标,从造型、色彩、风格等方面把握建设品位。二要加快推进城镇开发建设。县城建设上,启动6平方公里县城北片区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工作,重点抓好文化北路、体育活动中心、北片区供水工程开发建设,完成污水处理厂排水管网三期、东门河一号桥、南门桥拆除重建、县城防洪工程、东门河景观绿化等项目建设,抓好文明公园建设,巩固提升省级园林县城创建成果。集镇建设上,以打造富村省级现代农业特色小城镇、黄泥河省级工业特色小城镇、营上市级重点建设小城镇为重点,全面推进“七个一”工程建设,增强集镇辐射带动功能。三要强化城镇管理。加大城镇综合执法力度,加强公共场所及附属设施维护管理,依法查处违章建筑,严厉打击私搭乱建、乱停乱放等行为,加强集镇环境卫生、马路市场管理,切实改善城镇环境和秩序。四要发展城镇经济。依托城镇载体,加快推进翡翠新城、和谐家园、雄达广场等一批房地产项目开发,稳步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等新型金融服务机构。积极培育发展中介服务、信息咨询、医疗保健等新兴服务业。深入推进商贸流通网络建设,抓好以滇南胜境、古敢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小镇为重点的文化旅游业发展,推动第三产业总量扩张、产业升级,力争全年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3.3亿元、增长20%,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6.4%、10%。五要加快人口城镇化。引导、鼓励农业转移人口分阶段、有序向中心集镇和县城聚集,把符合条件的农民逐步转化为城镇居民,提高城镇化水平。

(五)坚持统筹兼顾,在城乡发展一体化上取得新进展

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一要深入推进以扶贫开发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按照“系统设计、连片开发、资源整合”的要求,抓好“整县推进”新农村建设,重点实施营上、竹园、墨红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综合扶贫开发和墨红镇5个行政村山区连片综合开发项目,扎实推进92个“四新”工程建设,启动建设2个市级、2个县级宜居新村庄。二要继续实施“兴水强县”战略。投入水利资金1.89亿元,加快岔河水库建设,开工建设牛耳箐、迤启小(一)型水库和桂花、阿文小(二)型水库,完成戈多水库副坝工程和7件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建设基本烟农田1.4万亩,改造中低产田地2.2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平方公里,解决4万人饮水安全问题。三要加强交通网络建设。做好沪昆高铁富源段征地拆迁工作,加快富源北站建设。完成东绕城高等级公路和回隆至县城快速干道建设前期工作,开工建设黄泥河镇南环路、富村镇绕镇公路项目,启动21个行政村206.3公里通村油路建设,开展自然村公路硬化规划工作。加强客运站维护管理,完善公路管理养护制度。四要强化电网信息保障。加快建设富村石岩110千伏、竹园茂兰35千伏、大河恩乐35千伏3个输变电工程,完成110千伏老厂输变电增容改造工程,启动胜境220千伏、中安110千伏变电站建设,完成县城电网规划和建设改造。加强通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网络覆盖率。

(六)注重质量效率,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坚持把项目建设摆在经济发展的核心位置,坚定不移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强化招商引资,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全年实施重点项目97个,其中续建24个、新建37个、前期工作36个。一要提升招商质量。采取园区招商、产业招商、节会招商、以商招商等形式,着力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优质项目。县直综合部门年内至少争取1个投资500万元以上的项目,每个乡(镇)至少新上1个3000万元以上非煤项目。全年引进市外国内资金70亿元,利用外资260万美元,外贸进出口363万美元。二要优化项目服务。实行项目建设“绿色通道”制、重点项目审批服务代办制、首问首办责任制,启动并联审批,加强落地项目的跟踪协调,切实提高项目审批服务效率。三要加快项目建设管理。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重点,精心策划、包装、储备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140个,做深做实前期工作,力争更多项目进入上级盘子。加强项目建设管理,强化审计监督、工程监理、资金管理,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和资金安全。

(七)突出惠民利民,在构建和谐社会上迈出新步伐

坚持把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努力让群众共享更多发展成果。一要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排除D级危房3万平方米,加固维修B、C级危房2万平方米,实施薄弱学校食堂改造项目128个,完成20所学校“五小工程”建设任务。开工建设职业技术学校和县城初级中学,启动8所幼儿园建设。积极开展“质量创评”、“星级学校创评”活动,深入推进以“三制”为核心的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力争县医院、县中医院创建为“二甲”医院。探索开展新农合大病补充商业保险,提高实际补偿比例。加强人口计生工作。加快发展文体事业,新建文体小广场28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17个。二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开发就业岗位,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充分就业。巩固社保全覆盖成果,五大保险参保率达96%以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0%以上。完善城乡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服务,资助农村五保户、低保对象、特困对象参合参保达100%。推进县殡仪馆建设,开工建设县社会福利中心。实施残疾孤儿手术矫正和康复“重生行动”,抓好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社会福利事业。完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三要着力办好十件实事。一是新建廉租房400套、公租房1600套,完成2500户农村危房改造工程。二是投资2153万元,实施4028户农网改造,力争全县户表改造率达95%以上。三是投资2000万元,建设“爱心水窖”8000口。四是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4万户、直播卫星“户户通”1万户。五是新增就业34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8万人,发放创业贷款1.1亿元、实现创业带动就业3550人。六是对80周岁以上老年人按新标准发放高龄补贴。七是实施省级整村推进重点扶持村40个、异地搬迁400人,解决3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八是为参合农民人均代缴30元个人参合资金,力争新农合实现全覆盖。九是投入7600万元,对所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施营养改善计划、救助贫困学生14000名。十是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2000口、安装太阳能3000套。

(八)注重节约保护,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新成效

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一要促进资源节约。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加强对重点能耗企业的执法监管。抓好高能耗行业的余热余压利用,推进煤层气、煤矸石、矿井水、矿井瓦斯的综合开发利用。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推动水资源节约利用。二要加强环境保护。深入实施“环境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完成生态县建设规划工作,加强重点流域、农村环境污染、畜禽养殖业综合治理,强化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完成7个畜禽养殖和1个自然村污染治理示范点建设。继续深化县城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实施县城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2%。落实好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规划,加强重金属、危险废物的环境监察、控制、处置工作。三要推进生态建设。抓住建设“森林云南”的重大战略机遇,继续抓好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珠江防护林体系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项目。实施城镇绿化、村庄绿化、通道绿化、水系绿化“四大工程”,制定实施矿区造林规划,加强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着力打造特色经济林示范县。全年新造林6.5万亩,改造中低产林3万亩,义务植树260万株,实施石漠化治理93.9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44.5%。

四、切实加强新形势下政府自身建设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将恪守“为民、务实、高效、清廉”的理念,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切实增强执行力,提高行政效能,尽心竭力把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和使命履行好。一要依法行政。认真贯彻县委决策部署,自觉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认真执行县人大决议决定,主动接受县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建立健全重大决策调查研究、听证公示、合法性审查、风险评估等制度,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行政复议和执法监督。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解决好各类信访问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二要务实诚信。为政之要,贵在落实。政府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把落实作为第一天职,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弘扬以实干立身、凭实绩说话的政绩观,增强为基层服务、为企业服务、为群众服务的意识,敢于坚持原则,敢于讲真话,敢于担风险,承诺的事必须兑现,营造求真务实、狠抓落实、雷厉风行的干事氛围。三要提升效能。完善县乡村三级政务服务网络,深入落实首问首办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充分发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作用,拓展政务服务功能,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更加便捷、规范的公共服务。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严格执行土地招拍挂、公共资源处置公开公示等制度,不断扩大政务公开范围,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四要转变作风。认真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加大“懒、散、庸”治理力度,改进文风会风,规范和精简公文,开短会、讲短话,力戒套话、空话、大话,努力建设精干高效的服务型政府。五要廉洁奉公。清正廉洁,为政之本。政府各级领导干部要时刻绷紧廉洁自律这根弦,敬畏法纪、敬畏权力,带头执行各项廉政规定,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积极组织财税收入,规范支出管理,深入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坚决抵制和反对吃喝风、玩乐风、攀比风,把更多的精力、财力投入到为民谋利上。加大对重点工程、重点领域的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力度,严格落实公务卡、公务用车管理等制度,确保办公经费、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支出“零增长”,树立阳光廉洁政府新形象。

各位代表!新的目标已明确,新的征程已开启。站在新的起点,我们一定永不懈怠、不负重托。让我们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凝聚全县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乘势而上,锐意进取,为建设富裕秀美文明和谐新富源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