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专版

一座桥、一段记忆、一种乡愁 ——刘家凹子石拱桥

发布时间:2023-06-27 11:14  来源:富源县文化和旅游局  作者:高源  浏览次数:4364

守护文化之根,传承民族之志。文化遗产是凝聚中华民族的桥梁和纽带,是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且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值此辞旧迎新之际,富源县文物管理所邀您一起探寻一段历史,回味那份乡愁。也让我们携起手来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好这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守护好我们的精神家园。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刘家凹子石拱桥的前世今生吧。

刘家凹子石拱桥位于富源县大河镇起堡村委会刘家凹子村西南150米处。桥南北横跨块泽河支流起堡河之上,桥下水流由西向东流淌。桥为单孔石拱桥,拱券纵联砌筑。桥南端利用河岸天然岩石做桥墩依势而建。桥全长45.8米、拱高10.3米、桥面宽5米,距水面高22米。桥面略凸,以大块石灰岩铺就,引桥部分无台阶,建桥碑刻及桥两侧护栏已毁。

全国文物普查野外调查时,据刘家凹子村一位老人讲述:儿时曾见过桥头有碑刻,桥面两侧有雕花条石护栏,桥两端各有一对威武石狮,桥下还有辟邪宝剑。只是这些现在都已毁无存了。碑上记载的具体建桥年代已记不清了,大概是民国中期没错。是当时的云南省委第三师范学校的校长谢显琳组织筹措资金修建的。根据这个信息,普查队员查阅了关于谢显琳这个人物的相关历史资料,发现谢老先生是我们曲靖著名的教育家,是闻名遐迩的曲靖一中创始人,他把一生都献与教育事业。他1913年创办了云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后改名为云南曲靖中学,即今曲靖市第一中学),直至1958年他一直担任校长,任职长达45年。他制定的勤学业、习劳苦、甘淡泊、爱国家等校训至今适用于每一个学校。他思辨又严谨的办学作风至今亦适用于每一处教育机构。多年来为上级学校和社会培养了大批的优秀学生及栋梁之才。1942年,云南省政府曾为他题赠“诲人不倦”匾额。1943年,教育部给他颁发了“一等服务”奖状。1949年,云南省政府又给他题赠了“乐育英才”匾额。这样一位一生勤奋好学,诲人不倦,令人敬仰的饱学之士,尽然是我们富源县十八连山镇慕乐村人,写到这里,我不得不对他肃然起敬。作为家乡人,我们将永远怀念他。

那么该桥应该是谢老先生创办学校之后所建,再根据刘家凹子村那位老人讲:1936年,红军长征时期红二方面军曾从此桥通过。那么红二军是1936328日经过这里,由此推断该桥应是建于1913-1935年之间,这期间具体是哪一年还有望进一步考证。老人说:当年这个地方是富源下游古敢、黄泥河、老厂、十八连山、富村等各乡镇进入富源、曲靖、昆明的必经之地。行人通过古道到了这里时,由于桥梁已坍塌得只剩小部分构建留存,行人要么冒险从桥上过,要么蹚水过河,行动十分不便。谢老先生回乡经过时发现这个现状,为解决家乡人为路所困的难题,遂组织并捐银修建此桥。我们不难发现,谢老先生不但是一个业精于勤的教育家,他还是一个德高望重,富有家乡情怀的人,他不仅组织并捐银修建此桥,1943年他还和云南省教育厅长龚自知、平彝县长彭立铨、富源县立中学校长盛恩霈等有识之士共同捐资筹划修建了“富源县中山礼堂”。他们的行为甚至得到了抗日将领王甲本将军(富源县中安镇人)的大力支持并鼎力相助,礼堂于194533日竣工落成。如今,这座是全国唯一以“孙中山先生”名字命名的建筑,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目前正申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这些都是谢老先生为富源家乡人民留下的宝贵财富。

刘家凹子石拱桥至今也经历了一百年的风雨洗刷,如今主体结构保存完好,据老人回忆,大约是九十年代初期,曾对南北两端引桥部分做过维修和填补。大家一致认为它是一座有历史、有价值、有意义的桥。首先它是值得我们富源人为之骄傲的谢显琳所建,所以现在富源的一些文人墨客把他叫做“谢家桥”;其次,19363月,红二方面军从此桥通过,赠予当地百姓一些随身物品(现已作为文物保护起来),在帮助百姓时与百姓之间发生了一些感人故事。当地一些人又将其称作“红军桥”;另外,此桥之前这里曾经有桥,故当地一些人还习惯性的把它称作“老石桥”;还有的人莫名把它称作小格基桥、都格桥等等。为了方便人们寻找和记忆,桥位于刘家凹子村旁,我们干脆以地名为准将其定名为“刘家凹子石拱桥”,并写入志书。总之,关于该桥的名称,其实不论我们今天怎么称呼它,它所承载的依然是那段历史,那段故事和那个难以忘怀、令人敬仰的人。

桥主体结构保存完好,随着历史的脚步,如今柏油大马路、高速公路四通八达,这座石拱桥却依然静静地守在这里,为两岸村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便捷,发挥着它应有的价值和作用,也留住了当地游子们的乡愁。它不仅具有较高的历史纪念意义,也具有着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也是一处较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富源县文化和旅游局

2023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