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专版

沉淀岁月,回望历史——豫顺桥

发布时间:2023-02-21 16:18  来源:富源县文物管理所  作者:敖秀鹃  浏览次数:6109

在富源县中安街道县中医院西南50米处,有一座单孔石拱桥横跨于东门河上,它的名字叫豫顺桥,因为建在清朝时期富源古县城的东门旁边,故当地人又称其为“东门大桥”。它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是由当时平夷卫的一名军人张大云倡议筹建。到清光绪二十一年时,由于桥体损毁严重,知县韩再兰及地方绅士捐资重修保住了桥体。


豫顺桥全长24米、宽5.3米、高7.1米、孔跨径18米,桥面两端台阶分别有十六级。原来的桥面是由不规则的纯青石块铺就而成,由于桥的中部弧度较大,形成了两端低中间高的弧形,使桥中部尤其凸显。桥面两侧设条石护栏,桥拱两面桥楣正中刻有太极图。桥东原立有一通建桥碑,在20世纪60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间,建桥碑记和部分条石护栏被人为砸毁,2003年富源县人民政府拨款再次重修。重修时以原桥为基础,在桥面上加固一层青石板,桥两端路面基础升高,引桥条石台阶降为5级,桥面两侧加上1米高的石望柱及石裙板护栏,使豫顺桥焕然一新。维修后的新桥虽然没有老桥优雅的油青色,但完美的弧线与古朴典雅的拱形风倒仍然保留,再加上两岸装点的柳林花草,更显出古桥的绰约风姿。

豫顺桥曾是贵州入云南平夷卫城的一座必经之桥,是古平夷卫人的一个送别之处。过去人们送别亲朋多在这座桥上话别,祝福被送的人一路顺利,和乐平安,故取名“豫顺”,也有“和顺平安”之意。这座桥还有个别名叫玉真仙桥,关于这个名字也曾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在清朝时期的平彝县地势偏低,东门河水量较大,连年水灾不断,经常淹没百姓的房屋和田地。后来凡是下雨时,都有一位济世仙女从离桥不远处的玉真观方向踏云而来,在桥上驻足观望,若水量大,她便朝河面吐一口仙气压低水位,守护河堤和百姓的安全,之后又从玉真观方向踏云而去。神奇的是,在桥周围雨后天晴的石阶路上,唯有该石桥上仍有两片湿迹,形如硕大的脚印,因此被老百姓称为“仙人足迹”。所以在明、清两朝数百年间一直将这座玉真仙桥列为“平彝八景”中的一景。曾有诗曰:雷雨如电影,顷刻雨交加。何处吹笙起,遥闻卖酒家。桥边曾进履,圯上忆传书。不是仙人至,何来迹宛如。诗的最后两句便是说:我们的东门桥如果不是有仙人来过,哪里来的大脚印?关于桥还有一个故事,说的是张良和黄石公的故事。张良在桥上遇到黄石公,黄石公故意在桥墩上翘二郎腿让张良碰掉鞋子,张良恭敬的捡起鞋子并帮黄石公穿上,黄石公因而传张良《太公兵法》,后来张良帮刘备成就江山大业。

20116月,富源县人民政府将豫顺桥公布为富源县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康熙平彝县志》及《光绪平彝县志》等地方史料对该桥均有记载。这座桥目前保存较好,它承载了历史,见证了时代变迁,现在作为东门河道景观文化走廊的一部分,不仅保存了历史文化底蕴还极大便利了河岸两旁百姓的生活出行,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




富源县文物管理所

2023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