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浏览 长者专版

富源县文化和旅游局对富源县人大第十八届第二次会议第30号议案的答复

  • 富源县文化和旅游局
  • 015158708/2023-08653
  • 2023-09-12 14:41

李桃燕代表:

你提出的《关于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建议》,已交我局办理,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是加大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精髓及史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有计划地开展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的收集和系列音像资料的整理和保护。

2005年起,县文化馆成立了非遗保护部,文化馆正式启动非遗普查工作。县里成立了以分管文化工作的副县长任富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领导小组组长,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为副组长,相关单位为成员的工作领导机构。形成了由县文化和旅游局牵头,相关责任单位配合的工作机制,办公室设在保护单位县文化馆,负责日常业务工作。经过18年的挖掘、收集、整理,遴选出的优秀特色项目通过六次逐级申报认定,建立了省、市、县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代表性传承人非遗数据库。其中,省级保护项目有7项,市级项目有25项,县级项目有32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有5人(已故1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有26人(已故2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51人(已故3人)。在全县开展《非遗项目线索征集活动》,组织相关人员深入各乡镇(街道)完善补充非遗项目和传承人资料,为《富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出版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是从场地、资金方面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给予支持,借助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等工程建设,将少数民族文化与旅游、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

县委、县政府始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贯穿于全县经济发展的全过程,认真贯彻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政策,研究解决在非遗具体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我局把少数民族文化硬件设施建设报入《富源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重点项目征集表》中,着重从民族文化的抢救、挖掘,基础设施建设与修复,产业园的建设、传承人的保护、传统技艺的培训、购买相关设施设备,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多渠道、多角度、多层面整体推进,形成较为科学、完整、系统保护机制,保护和传承好富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支持项目传承传播活动,《富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出版的前期准备工作已完成,待资金到位即可发行。指导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将少数民族文化资料收入展示馆内。为了更好展示富源县非遗工作成果,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对全县的非遗项目进行认真梳理、巧妙设计、精心布置,在非遗保护传承氛围浓的地区建立了4个传习馆(展示馆),分别是:多乐原非遗展示馆、多乐原水族非遗文化传习馆、古敢水族乡下笔冲村水族文化保护区非遗传习所、水族吞口技艺传习所。把全县具有优秀特色的非遗项目集中起来,以图片、文字、实物的形式集中展示全县非遗保护成果和丰富的非遗资产资源。不仅汇集了大批省级、市级和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技艺、传统工艺、民间歌舞乐等优秀的文化项目,而且收集到一批异彩纷呈、颇具民族特色的珍贵实物。另外在有限的工作经费中列出专项用于非遗申报深入普查相关配套资金,最大限度地解决了文化部门开展保护工作的经费紧缺的实际问题。

三是支持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提供政策、平台,鼓励少数民族发展文化产业。

县文化和旅游局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不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把富源县的非遗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资源。引导和培育小型文创企业,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竹编、木雕、果雕、石雕、刺绣、蜡染、奇石、盆景、特色食品等文创产品,逐渐形成品牌,不断壮大。古敢水族文化传承与体验项目、墨红爨彝文化传承与体验项目、营上庙会文化传承与体验项目、玛依咱彝族文化传承与体验项目已初具规模,正规划建设古敢水族、墨红彝族2个文化示范区,逐步形成富源独具特色的文化发展格局。到目前为止,我县已形成了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魔芋产业,在全省有较大影响力牛汤锅、羊汤馆、富源酸菜、沙糕、木雕、彝族刺绣等产业。

总之,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是一项重要工作,我县近年来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所取得的成效是颇为明显的,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存续状况良好,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尽管困难还很多,传承与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难的工作,我们仍需要团结一致,呼吁全社会来支持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形成全民参与,政府支持,社会关注的风气,努力使我县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绽放光芒。

承办人:方崇德

督办人:黄




富源县文化和旅游局

2023818